朱自清与陈竹隐:尘埃里的清风竹韵
作者:
维小词
分类:
精品阅读
子类:
国学·古风
        “竹影拂阶尘不起,清风穿池水无声。”她拜读过他的至情散文,感动于细腻清丽的文字;她赏识他的翩翩风度,折服于孤傲高尚的人格。她虽不是他的结发妻子,却为他养大了六个子女;她虽经媒妁之言与君相识,却谱写了清风荷塘的爱之恋曲。纵然日夜操劳的手,再也画不出绚烂的色彩,但她患难与共、义无反顾;即使干渴疼痛的嗓子,再也唱不出婉转的戏文,可她相濡以沫,此爱绵绵。正如那,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曾经沧海
        一九三二年八月四日,一场热闹喜庆的婚礼在上海杏花楼酒店举行。茅盾、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胡秋原以及柳亚子、柳无忌父子等当时的文界名流,均到场贺喜。他们经媒妁之言而相识,没有太多浪漫曲折的恋爱故事。这新郎,便是民国著名的文学大家朱自清;
        这新娘,便是锦城才女、朱自清的第二任夫人陈竹隐。
        一九三〇年的一天,朱自清的结发妻子去世,朱自清发誓不再娶。纵然有着对亡妻的绵绵痴情,也终究敌不过现实残酷而无情的压力。面对这没有温度的家,想起老家那六个失去母爱的孩子,以及那些繁重而琐碎的家务事,苦闷便涌上他的心头。
        陈竹隐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十六岁时便失去了父母双亲。几经辗转,她来到北平,考上了北平艺术学院。陈竹隐艺术天分很高,她是国画大师齐白石、书法家寿石先生的爱徒,工笔画尤其出色。她还痴迷于昆曲,当时的戏曲名家、红豆馆主溥侗便是她的昆曲老师。
        溥侗是溥仪的族弟,民国四公子之一、诗词书画、音律曲艺无所不精。他非常器重陈竹隐这位长相清秀、性格开朗的女弟子。只可惜竹隐早早没了亲爹娘,这么多年一直都靠自己努力打拼,维持着乱世中的艰难生活。年龄悄悄地增长,而竹隐的终身大事却迟迟没有着落。
        眼看自己的得意弟子至今仍没有一个安定的归宿,溥侗也有些着急。于是他便利用自己在文艺界的广泛关系,多方打听,想要为竹隐物色一位满意的郎君。
        不久,在同清华大学教授叶公超的一次闲聊中,他得知了朱自清的好友们正在为其寻觅佳偶。于是,溥侗便和叶公超合计了一番,决意促成这件好事。
        一九三〇年春日的一天,溥侗在西单大陆春饭庄设宴。在座宾客有他的两位女弟子陈竹隐和廖书筠,还有清华大学的教授叶公超和朱自清。
        这天,眉清目秀、身材匀称的陈竹隐在朱自清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况且她那端庄的仪态、优美的谈吐,都显示出具有艺术修养的知识女性所特有的气质。但是席间,朱、陈二人却并无过多的交谈。
        宴席结束后,陪陈竹隐同去的廖书筠将朱自清的表现评价了一番。她说他那副金丝边的眼镜和那件米黄的绸大褂搭配起来,倒也显得颇有些知识分子的翩翩风度,可惜就是脚上很不协调地穿了一双老式的“双梁鞋”。于是,廖书筠便开玩笑道:“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要是我才不要呢!”
        然而,已经二十七岁的陈竹隐却并没有因为那双鞋而否定朱自清。她从十六岁起便走出家门,在社会中经过了十年多的磨炼。她很清楚在那样动荡的年代里,一个女孩子要想建立一个安宁和睦的家庭是多么地不易。
        为此,她曾坚决地拒绝了一个跟自己毫无共同语言的富贵公子哥的追求。
        朱自清这个名字,竹隐早就有所耳闻。她曾读过他的散文,那种柔和细腻的笔调、恬静淡雅的画面,都令她深受感动。如今见到朱自清本人,也像他的散文一样平和、宁静,竹隐心中便已暗暗地给他打了高分。
        很快,这件事情就不再需要双方的老师和好友们过于操心了,因为两个人很快便开始了鱼书频传。
        
        与君相知
        朱自清与陈竹隐的好友们看到两人如此顺利地发展,都真心替他们高兴,认为这对珠联璧合的男女很快就会永结秦晋之好了。然而此时,陈竹隐的心中却有一片阴云悄悄漫上来,给她的幸福感笼上了一层阴影。
        自己正值青春年华,朝气蓬勃、跃跃欲试,在艺术道路上的前途也是开阔而光明的。可是如果嫁给朱自清,就会一下子成为六个孩子的母亲,就要担负起一大家人生活起居的重担。丢掉画笔颜料、告别昆曲剧艺,整天围着锅台转,这样的生活自己真的能够承受得了吗?
        有一段时间,苦恼的陈竹隐有意疏远朱自清。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给朱自清带来了许多忧虑和烦闷。
        朱自清曾在情书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焦灼:
        “一早就醒了,躺了一两点钟,想着香山,想着北海,想着黔阳馆,想着昨晚走过的路径,想着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人的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的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书,不能写信,甚至看报也迷迷糊糊的!
        “这个人的聪明教我喜悦;但是现在,似乎又教我担心。她昨晚上说,聪明人很厉害,不会像现在这样;可是你知道,真聪明的人,有些事是不在乎的,而她,就是这种不在乎的女人!”
        其实陈竹隐自己心里也是剪不断,理还乱。如果真要离开他,心里确实是痛苦难舍的。因为她与朱自清相识以来,已逐渐被他那坚强的性格和高尚的人格征服了。
        陈竹隐曾经在回忆朱自清时这样说:我与他的感情已经很深了。像他这样一个专心做学问又很有才华的人,应该有个人帮助他,和他在一起会和睦与幸福的。而六个孩子又怎么办呢?想到六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多么不幸而又可怜!谁来照顾他们呢?我怎能嫌弃这无辜的孩子们呢?于是我觉得做些牺牲是值得的。
        
        两心相印
        一九四八年八月六日凌晨,朱自清胃痛加剧,直至无法忍受。竹隐急忙送他去医院,结果是胃溃疡最严重的并发症——胃穿孔。手术后,他脱离了危险,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仅仅过了几天,他的病情又再次突然严重起来。这一次,医术最高明的大夫都已无力回天了。
        朱自清躺在病床上,虚弱得连喘气似乎都要费很大的劲。此时的他,已经是形销骨立,形容枯槁了。家人都默默地站在他的病床边,每个人都有无数的话想要对他说,可是谁都说不出一句来。
        他闭着眼睛,五十年的光阴一页页翻过,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的背影,时常浮现在心头;清华荷塘的月色应该还是那么朦胧柔和吧,可是,“妻在屋里拍着闰儿”的温馨画面却永远不会再现了;是啊,那温婉贤淑的谦离开自己已近二十年了,自己终于能够好好陪陪她了;这个家就要完全交给竹隐了,她一定会打理得很好,只是自己真的欠她太多太多了……
        好了,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疲惫的心终于不用再竭力跳动了,朱自清也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努力地睁开眼睛,再望一眼亲爱的妻子和孩子,他似乎舒了一口气。
        可是忽然,他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吃力地拉着竹隐的手,对她说出了平生最后一段嘱托:“研究院的试卷还没有批改完,请浦江清先生代为评阅。还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决不能买美国面粉!”
        行色匆匆的旅人,终于休息下他疲倦的脚步,安然睡去了。然而活着的人却为之悲伤不已。
        (摘自《再也没有这样的爱情》,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
        
        曾经沧海
        一九三二年八月四日,一场热闹喜庆的婚礼在上海杏花楼酒店举行。茅盾、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胡秋原以及柳亚子、柳无忌父子等当时的文界名流,均到场贺喜。他们经媒妁之言而相识,没有太多浪漫曲折的恋爱故事。这新郎,便是民国著名的文学大家朱自清;
        这新娘,便是锦城才女、朱自清的第二任夫人陈竹隐。
        一九三〇年的一天,朱自清的结发妻子去世,朱自清发誓不再娶。纵然有着对亡妻的绵绵痴情,也终究敌不过现实残酷而无情的压力。面对这没有温度的家,想起老家那六个失去母爱的孩子,以及那些繁重而琐碎的家务事,苦闷便涌上他的心头。
        陈竹隐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十六岁时便失去了父母双亲。几经辗转,她来到北平,考上了北平艺术学院。陈竹隐艺术天分很高,她是国画大师齐白石、书法家寿石先生的爱徒,工笔画尤其出色。她还痴迷于昆曲,当时的戏曲名家、红豆馆主溥侗便是她的昆曲老师。
        溥侗是溥仪的族弟,民国四公子之一、诗词书画、音律曲艺无所不精。他非常器重陈竹隐这位长相清秀、性格开朗的女弟子。只可惜竹隐早早没了亲爹娘,这么多年一直都靠自己努力打拼,维持着乱世中的艰难生活。年龄悄悄地增长,而竹隐的终身大事却迟迟没有着落。
        眼看自己的得意弟子至今仍没有一个安定的归宿,溥侗也有些着急。于是他便利用自己在文艺界的广泛关系,多方打听,想要为竹隐物色一位满意的郎君。
        不久,在同清华大学教授叶公超的一次闲聊中,他得知了朱自清的好友们正在为其寻觅佳偶。于是,溥侗便和叶公超合计了一番,决意促成这件好事。
        一九三〇年春日的一天,溥侗在西单大陆春饭庄设宴。在座宾客有他的两位女弟子陈竹隐和廖书筠,还有清华大学的教授叶公超和朱自清。
        这天,眉清目秀、身材匀称的陈竹隐在朱自清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况且她那端庄的仪态、优美的谈吐,都显示出具有艺术修养的知识女性所特有的气质。但是席间,朱、陈二人却并无过多的交谈。
        宴席结束后,陪陈竹隐同去的廖书筠将朱自清的表现评价了一番。她说他那副金丝边的眼镜和那件米黄的绸大褂搭配起来,倒也显得颇有些知识分子的翩翩风度,可惜就是脚上很不协调地穿了一双老式的“双梁鞋”。于是,廖书筠便开玩笑道:“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要是我才不要呢!”
        然而,已经二十七岁的陈竹隐却并没有因为那双鞋而否定朱自清。她从十六岁起便走出家门,在社会中经过了十年多的磨炼。她很清楚在那样动荡的年代里,一个女孩子要想建立一个安宁和睦的家庭是多么地不易。
        为此,她曾坚决地拒绝了一个跟自己毫无共同语言的富贵公子哥的追求。
        朱自清这个名字,竹隐早就有所耳闻。她曾读过他的散文,那种柔和细腻的笔调、恬静淡雅的画面,都令她深受感动。如今见到朱自清本人,也像他的散文一样平和、宁静,竹隐心中便已暗暗地给他打了高分。
        很快,这件事情就不再需要双方的老师和好友们过于操心了,因为两个人很快便开始了鱼书频传。
        
        与君相知
        朱自清与陈竹隐的好友们看到两人如此顺利地发展,都真心替他们高兴,认为这对珠联璧合的男女很快就会永结秦晋之好了。然而此时,陈竹隐的心中却有一片阴云悄悄漫上来,给她的幸福感笼上了一层阴影。
        自己正值青春年华,朝气蓬勃、跃跃欲试,在艺术道路上的前途也是开阔而光明的。可是如果嫁给朱自清,就会一下子成为六个孩子的母亲,就要担负起一大家人生活起居的重担。丢掉画笔颜料、告别昆曲剧艺,整天围着锅台转,这样的生活自己真的能够承受得了吗?
        有一段时间,苦恼的陈竹隐有意疏远朱自清。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给朱自清带来了许多忧虑和烦闷。
        朱自清曾在情书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焦灼:
        “一早就醒了,躺了一两点钟,想着香山,想着北海,想着黔阳馆,想着昨晚走过的路径,想着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人的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的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书,不能写信,甚至看报也迷迷糊糊的!
        “这个人的聪明教我喜悦;但是现在,似乎又教我担心。她昨晚上说,聪明人很厉害,不会像现在这样;可是你知道,真聪明的人,有些事是不在乎的,而她,就是这种不在乎的女人!”
        其实陈竹隐自己心里也是剪不断,理还乱。如果真要离开他,心里确实是痛苦难舍的。因为她与朱自清相识以来,已逐渐被他那坚强的性格和高尚的人格征服了。
        陈竹隐曾经在回忆朱自清时这样说:我与他的感情已经很深了。像他这样一个专心做学问又很有才华的人,应该有个人帮助他,和他在一起会和睦与幸福的。而六个孩子又怎么办呢?想到六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多么不幸而又可怜!谁来照顾他们呢?我怎能嫌弃这无辜的孩子们呢?于是我觉得做些牺牲是值得的。
        
        两心相印
        一九四八年八月六日凌晨,朱自清胃痛加剧,直至无法忍受。竹隐急忙送他去医院,结果是胃溃疡最严重的并发症——胃穿孔。手术后,他脱离了危险,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仅仅过了几天,他的病情又再次突然严重起来。这一次,医术最高明的大夫都已无力回天了。
        朱自清躺在病床上,虚弱得连喘气似乎都要费很大的劲。此时的他,已经是形销骨立,形容枯槁了。家人都默默地站在他的病床边,每个人都有无数的话想要对他说,可是谁都说不出一句来。
        他闭着眼睛,五十年的光阴一页页翻过,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的背影,时常浮现在心头;清华荷塘的月色应该还是那么朦胧柔和吧,可是,“妻在屋里拍着闰儿”的温馨画面却永远不会再现了;是啊,那温婉贤淑的谦离开自己已近二十年了,自己终于能够好好陪陪她了;这个家就要完全交给竹隐了,她一定会打理得很好,只是自己真的欠她太多太多了……
        好了,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疲惫的心终于不用再竭力跳动了,朱自清也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努力地睁开眼睛,再望一眼亲爱的妻子和孩子,他似乎舒了一口气。
        可是忽然,他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吃力地拉着竹隐的手,对她说出了平生最后一段嘱托:“研究院的试卷还没有批改完,请浦江清先生代为评阅。还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决不能买美国面粉!”
        行色匆匆的旅人,终于休息下他疲倦的脚步,安然睡去了。然而活着的人却为之悲伤不已。
        (摘自《再也没有这样的爱情》,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