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爱情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的空想
作者:
阮卿
分类:
精品阅读
子类:
国学·古风
        站在时间的两端,中间横亘着无法跨越的河流,一端站着曹植,一端站着甄宓。曹植在深情凝视,而甄宓垂首不语。回首,能看到多少往事,常言道失去之后才懂珍惜,那从未获得过的爱情又该如何去珍藏。对他们来说,爱情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的空想。
        【父子三人的情场角逐】
        建安,那段时光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人们只知道曹植最初见到甄宓,心就被她带走了。坠入情网的人总是忙着寻觅前世的夙缘,他们希望姻缘能为他们带来今生的唯一。曹植与甄宓这一对眷侣注定了前世有缘,今生无分。曹植对甄宓的思念只能倾注在那篇荡气回肠的《洛神赋》中。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这就是曹植在《洛神赋》中描写的甄宓,她貌美有德,却红颜薄命。
        甄宓三岁失父,九岁喜书,视字辄识。她经常用兄笔砚,表示要知书学理,认识前世成败得失。时逢天下兵乱,百姓们皆买金银珠玉宝物,她家里储存了不少宝贝。当时年仅十余岁的她对母亲说:“当今天下大乱,我们留着这些宝贝不仅无用,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不如把它们拿出来分给邻里乡亲,广施恩惠。”举家称善,便听从了她的意见。
        甄宓有才有德,容貌倾国倾城。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把他对甄宓的爱恋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那么曹植对甄宓的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怎样产生的呢?
        甄宓因容貌出众,被袁绍选为儿媳。可惜从来都是红颜多薄命,甄宓的荣华还未享尽,便因为曹操大军来袭而遭到了毁灭性的颠覆。当她蓬头垢面出现在曹氏父子面前的时候,她不会想到自己会俘获三个人的心。
        曹操爱占他人妇是出了名的,他对甄宓垂涎欲滴。可惜曹丕先声夺人,要求将甄宓赐给自己。为了笼络人心,曹操只得忍痛割爱。曹丕带着甄宓离开了曹植的视线。曹植黯然神伤,想想也有些可笑,曹植对甄宓一见钟情,或许只是他一厢情愿,历史上并未记载过甄宓对曹植有过任何青睐。嫁给曹丕后,甄宓恪尽本分,为曹丕开枝散叶,生儿育女。
        【她爱的到底是谁】
        曹操父子三人对甄宓的爱恋和宠幸完全是一厢情愿,谁又能知道这个女子心里爱的究竟是谁?曹植为她饮恨终生,就连诗词也不乏怨妇思春的影踪。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房,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孤鸟绕树翔,嗷嗷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有人认为这首《杂诗》是曹植感叹自身时运不济的寄语情怀之作,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怨妇思念远行丈夫的作品,还有人认为这是曹植思念甄宓的隐晦之作。
        曹植的诗作大多大气有余,但这一首却显得幽思阵阵,其描写的是织妇独守空房,对远在他乡行军的丈夫无限思念,就好像隐喻了曹植对远在他方的甄宓的强烈思念。
        诗中的丈夫从军时日已久,妇人看着孤鸟离群索居,在树间低鸣,不觉感慨自身也是此般无奈思情。曹植的心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他思念的甄宓在曹丕的后宫中早已年老色衰而日益失宠。
        曹丕左拥右抱,哪里还记得这个自己当初为之倾倒的女子。失宠的甄宓做了一首《塘中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作这首诗时,曹丕称帝居住在洛阳,甄宓此时独居邺城。在这样的情形下,甄宓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怀想旧情,怨恨曹丕薄幸的诗作。甄宓万万没有想到,这首凄恻哀怨的情诗不但没有使丈夫感念旧情,反而适得其反。曹丕读诗后恼羞成怒,
        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公元221年),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宓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
        甄宓下葬的时候,“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曹丕早已忘记,死去的曹操更不会记得甄宓当初是何等的尤物。随着时光流逝,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
        唯独曹植,这个才高八斗、心高气傲的男人,无论在荣华显贵时,还是穷困潦倒之日都没能忘记她。可惜一切随着甄宓的死亡烟消云散。
        甄宓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宓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宓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将甄宓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宓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翻腾着与甄宓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曹植和甄宓之间注定是一场镜花水月的空想爱情,他们从来就没有开始过,自然也谈不上结束。一切思恋在曹植的《洛神赋》中被唯美地放大,也使得后人知道了这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子,是如何占据了曹植的内心,使他久久不能释怀。
        她是曾经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子,虽然很快便抽身离去,但曹植对甄宓的爱却并没有因此而搁浅,反而如同涨潮的江水一般,年复一年地在高涨,最终泛滥决堤,淹没了一片沧海桑田。
        曹植用他一生的才气和思念,为这样一个他不可能得到的女人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文章。正因为了有了曹植的文章流传,建安风骨,魏风骨韵,在甄宓的风情下越发衬出了万种光彩。
        (摘自《妆点三国:倾城多为英雄误》,天津教育出版社)
        【父子三人的情场角逐】
        建安,那段时光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人们只知道曹植最初见到甄宓,心就被她带走了。坠入情网的人总是忙着寻觅前世的夙缘,他们希望姻缘能为他们带来今生的唯一。曹植与甄宓这一对眷侣注定了前世有缘,今生无分。曹植对甄宓的思念只能倾注在那篇荡气回肠的《洛神赋》中。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这就是曹植在《洛神赋》中描写的甄宓,她貌美有德,却红颜薄命。
        甄宓三岁失父,九岁喜书,视字辄识。她经常用兄笔砚,表示要知书学理,认识前世成败得失。时逢天下兵乱,百姓们皆买金银珠玉宝物,她家里储存了不少宝贝。当时年仅十余岁的她对母亲说:“当今天下大乱,我们留着这些宝贝不仅无用,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不如把它们拿出来分给邻里乡亲,广施恩惠。”举家称善,便听从了她的意见。
        甄宓有才有德,容貌倾国倾城。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把他对甄宓的爱恋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那么曹植对甄宓的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怎样产生的呢?
        甄宓因容貌出众,被袁绍选为儿媳。可惜从来都是红颜多薄命,甄宓的荣华还未享尽,便因为曹操大军来袭而遭到了毁灭性的颠覆。当她蓬头垢面出现在曹氏父子面前的时候,她不会想到自己会俘获三个人的心。
        曹操爱占他人妇是出了名的,他对甄宓垂涎欲滴。可惜曹丕先声夺人,要求将甄宓赐给自己。为了笼络人心,曹操只得忍痛割爱。曹丕带着甄宓离开了曹植的视线。曹植黯然神伤,想想也有些可笑,曹植对甄宓一见钟情,或许只是他一厢情愿,历史上并未记载过甄宓对曹植有过任何青睐。嫁给曹丕后,甄宓恪尽本分,为曹丕开枝散叶,生儿育女。
        【她爱的到底是谁】
        曹操父子三人对甄宓的爱恋和宠幸完全是一厢情愿,谁又能知道这个女子心里爱的究竟是谁?曹植为她饮恨终生,就连诗词也不乏怨妇思春的影踪。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房,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孤鸟绕树翔,嗷嗷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有人认为这首《杂诗》是曹植感叹自身时运不济的寄语情怀之作,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怨妇思念远行丈夫的作品,还有人认为这是曹植思念甄宓的隐晦之作。
        曹植的诗作大多大气有余,但这一首却显得幽思阵阵,其描写的是织妇独守空房,对远在他乡行军的丈夫无限思念,就好像隐喻了曹植对远在他方的甄宓的强烈思念。
        诗中的丈夫从军时日已久,妇人看着孤鸟离群索居,在树间低鸣,不觉感慨自身也是此般无奈思情。曹植的心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他思念的甄宓在曹丕的后宫中早已年老色衰而日益失宠。
        曹丕左拥右抱,哪里还记得这个自己当初为之倾倒的女子。失宠的甄宓做了一首《塘中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作这首诗时,曹丕称帝居住在洛阳,甄宓此时独居邺城。在这样的情形下,甄宓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怀想旧情,怨恨曹丕薄幸的诗作。甄宓万万没有想到,这首凄恻哀怨的情诗不但没有使丈夫感念旧情,反而适得其反。曹丕读诗后恼羞成怒,
        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公元221年),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宓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
        甄宓下葬的时候,“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曹丕早已忘记,死去的曹操更不会记得甄宓当初是何等的尤物。随着时光流逝,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
        唯独曹植,这个才高八斗、心高气傲的男人,无论在荣华显贵时,还是穷困潦倒之日都没能忘记她。可惜一切随着甄宓的死亡烟消云散。
        甄宓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宓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宓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将甄宓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宓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翻腾着与甄宓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曹植和甄宓之间注定是一场镜花水月的空想爱情,他们从来就没有开始过,自然也谈不上结束。一切思恋在曹植的《洛神赋》中被唯美地放大,也使得后人知道了这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子,是如何占据了曹植的内心,使他久久不能释怀。
        她是曾经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子,虽然很快便抽身离去,但曹植对甄宓的爱却并没有因此而搁浅,反而如同涨潮的江水一般,年复一年地在高涨,最终泛滥决堤,淹没了一片沧海桑田。
        曹植用他一生的才气和思念,为这样一个他不可能得到的女人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文章。正因为了有了曹植的文章流传,建安风骨,魏风骨韵,在甄宓的风情下越发衬出了万种光彩。
        (摘自《妆点三国:倾城多为英雄误》,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