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棘心不死,绿天永存
作者:
钟倩
分类:
精品阅读
子类:
国学·古风
        民国时期女子的爱情大多一波三折,有的为爱殉葬,比如萧红;有的因爱展翅,比如林徽因;有的因爱情无果而郁郁终生,比如白薇。但是,有一位女子却与众不同,她敢于执著地抵抗,敢于在孤独和寂寞中书写爱恨交织的人生。她就是苏雪林,与凌叔华、袁昌英一起被称为“珞珈三剑客”。
        苏雪林原名苏梅,字雪林,她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也出身于官宦之家,因此她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过,童年时期的苏雪林却像男孩一样淘气好动,喜欢抡刀舞棒、扳弓射箭、去郊外捉蟋蟀,整天和一帮男孩子混在一起玩。
        七岁起,苏雪林跟着叔叔在祖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读书,虽说是囫囵吞枣式的背诵,但学习的经历以及之后辍学在家的自学,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4年,苏家从上海迁居安庆,在二叔的帮助下,苏雪林进入基督教创办的培媛女校就读。一次,苏雪林牙痛,找女大夫看病时却被粗暴地拔牙。这件事使她对教会学校的跋扈之气非常不满,决然退学。后来,得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招生,苏雪林跃跃欲试,“费了无数眼泪,哭泣、哀求、吵闹”,终于说服了祖母和家中长辈。当时“求学的热心已经炽烈得燃烧至白热化,弄得不茶不饭,甚至差点投河自杀”。
        如果说她此时的求学心切和对自由的向往,完全是一幅青春桀骜的图景,那么之后她对包办婚姻的抵抗则是独立性格的体现了。
        在上海时,祖父就将她许配给商人张余三之子张宝龄,所以当她提出继续求学于女子师范时,祖母当头驳回,让其赶快完婚。面对祖母的逼迫,苏雪林以跳水自杀相威胁,幸好母亲出面苦求祖母,她才得以继续求学。
        1919年,22岁的苏雪林毕业后留母校附小任教,功课积劳使她大病一场,日后常为病魔所蹂躏。当她再次想求学北京时,祖母又以完婚相阻挠,苏雪林愤怒不已,致使颈部淋巴腺结核穿孔,差点丢了性命,祖母这才答应她的求学。
        在束缚中抵抗,在抵抗中坚守,苏雪林骨子里的执著就是这样炼成的,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进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苏雪林结识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也开始关注时事。她曾在《女子周刊》上发表言辞犀利的批判文章,引起其他人的不满,继而展开激烈的笔战。老师李大钊和胡适给予她及时的帮助,苏雪林的名声因此大振。
        虽然已经和张宝龄订了婚,但苏雪林对爱情的认识仍是一张白纸,而之后的赴法留学,无疑为她情窦初开创造了环境。苏雪林的初恋没有史料记载,但在她的自传体小说《棘心》中却能找到线索。秦风在国内爱上一富家小姐,却遭到女方家人反对,失恋后出国,认识了苏雪林。两人一见如故,他大胆地向她表白,她心如鹿撞,确切地说是摇摆不定。在就要缴械的时候,她选择了逃避,说“爱情不是施与的东西”。
        可是爱情有毒,只要沾上,就一发不可收拾。秦风没有因她的逃避而气馁,反而加大攻势,苏雪林心中的防线怎能经得住如此猛烈的侵袭?如果没有好友潘玉良的劝阻:“两人相爱乃至结合很难天长地久,不如快刀斩乱麻”;如果不是父亲的来信:“你绝不会不征得家人同意就结婚的,你的品德决定了你不会做出那等荒唐事来”,苏雪林说不定就会投入到他的怀抱里。但是,特定的时代背景本身就是一个“紧箍”,即便自由之恋在罅隙里生长,也永远逃不掉被扼杀的结局。
        其实,早在父亲来信之前,她在法国和某人恋爱结婚的谣言就已在家乡传开了。与其说她是为了澄清谣言而放弃初恋,不如说她是为了维护母亲—“母亲即不胜舔犊之爱让女儿自由,祖母日夕的嘀咕,母亲又哪里受得了呢?”这背后的辛酸与苍凉,都是封建制度酿造的。“这是我平生第一个光荣的胜仗,值得我自己颂歌称道于无穷的”,苏雪林没有任何遗憾,这不能不说是她的坚强—能把分手比作光荣的胜仗,这难道不是对自己的一种捍卫吗?
        告别初恋后,苏雪林遵循家人的意愿和张宝龄成婚。然而,这又是个一波三折的过程。苏雪林赴法国留学后,张宝龄就去了美国留学,两人靠通信交流。苏雪林曾两次写信劝他来法国,他都回绝了。本想寻觅一抹抚慰、一份温暖、一个停靠,倒头来却“了然无趣”。一个是富二代,一个是大才女,没有你侬我侬的风情,没有心心相印的感应,有的只是不断的磨合。
        父亲的强制加上母亲的苦苦劝慰,使苏雪林放下了倔强,于1925年和张宝龄在乡下完婚。此时,她已经28岁。
        “在苦杯之中搀和若干滴蜜汁”,婚后的生活不温不火,但能看出,苏雪林一直在尽力维系着,她的作品《绿天》就是最好的证明。文中的蝴蝶和蜜蜂分别代表她和丈夫:蜜蜂对蝴蝶“久未生育”,反而将津贴拿去负担自己亲属的生活很是不满;蝴蝶虽“风情万种”,但仍然感动不了蜜蜂“那颗又冷又硬的心”。爱情是心灵的契合,没有契合,早晚都要破灭。他们的感情始终没逃过破裂的结局。
        婚姻的失望,使她把精力和希望都投入到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上,这是一种精神寄托。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她痛斥鲁迅的事件。很多人都不解,作为文坛高手,一个弱女子为何偏要抵制鲁迅。有人认为,苏雪林当年暗恋过鲁迅,在一次作家派对上想和鲁迅握手,却遭到拒绝,所以对他从崇拜转为仇恨。这种说法显然经不住推敲。其实,苏雪林痛斥鲁迅不过是释放一种不满情绪,因为鲁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父亲”,痛斥鲁迅,既有她心中压抑已久的自由的释放,同时也有对父权秩序打破的渴望。一方面儿时野丫头的疯闹和父亲逼婚的记忆令苏雪林刻骨和畏惧,另一方面她对母亲过于依恋,因此她才会将矛头指向鲁迅。
        于封建体制,于体制中的人,苏雪林心中的怨恨未尝不是一种真情流露!
        苏雪林的晚年生活相对安静,她和大姐组成了姐妹家庭,直到大姐去世。后来,因为战争的缘故,苏雪林和张宝龄重新团聚,但两人再也不可能重归于好了。1949年,苏雪林去了香港,张宝龄留在了大陆,从此两人天各一方。1999年4月,苏雪林在台南逝世,享年102岁。“棘心不死,绿天永存”,这位百岁老人用爱和恨撑起的绿天,永远萌阴,永远相伴……
        (摘自《百家论坛》2012年第3期)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