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济美:落红只逐东流水
作者:
施立松
分类:
精品阅读
子类:
国学·古风
        呜呜的哭声,在暗夜里,像树梢间的风响,踉踉跄跄,挣扎在秋叶荒草间,不绝如缕。循声寻去。施济美靠在整整齐齐叠着的被子上,沉沉睡着,泪自她粉颊上,珠串似的滑落。
        什么事让她在梦里,哭得这般悲凄?
        两天前,她收到武汉大学的电报:“俞允明在8月19日上午日机轰炸乐山时不幸遇难身亡,希节哀。”那一刻,她的心仿佛一朵开得正好的莲花。生生连茎掐去。那时,她十九岁,东吴大学二年级学生。俞允明是她的恋人。
        在东吴大学,施济美是有名的才女,高额风眼,眉梢斜飞,婉丽轻盈,气韵清雅,仿佛空谷里的幽兰,古典幽微,余韵袅袅。她早慧。诗词书画,功底深厚,读初中时,便小荷初露,她的小说,屡屡在上海《万象》《紫罗兰》等著名杂志上发表,好评如潮。秦瘦鸥、陈蝶衣等名家对她赞不绝口。
        在上海培明女子中学读书时,施济美与同学俞昭明因痴迷文学,而成闺中密友,
        “夜深闻私语”,她们分享着文学的乐趣,也分享青春的秘密。一天,一个高大帅气的男生来找俞昭明,他颀长俊朗,眉清目秀,笑起来面颊上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一袭黑色申山式学生服穿在他身上。透着青春的朝气,更有世家子弟特有的风度。施济美告诉他:俞昭明刚出去,一会儿就回来。她招呼他坐下来,陪他闲聊,两人一见如故,聊得相当投机。谈笑风生,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俞昭明远远就听到他们的笑声,正惊讶一向斯文内向的施济美,会和谁谈得这么欢畅,笑得这么开怀,推门一看,竟是她弟弟,正在上浦东高中的俞允明。俞允明从小不善言辞,在陌生女孩面前更是腼腆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今天在施济美面前竟然侃侃而谈,毫无拘谨之色。让姐姐大跌眼镜。
        这次邂逅,像跳动的火焰点亮懵懂的青春。俞允明的心里,翩跹着一只彩蝶。明媚的春光,馥郁的花香,都收纳在蝶翅间。他频频出现在培明女中,理由是来找姐姐。但施济美一不在,他就魂不守舍。一听到施济美的吴侬软语,他的眼睛便如虎跑的山泉,清澈晶莹!而施济美,每看到他的身影,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少女的矜持也掩不住心底汹涌的爱意。爱情。激荡在这对少男少女的眉眼间,顾盼生姿。
        两年后,他们一同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施济美的才情和美貌,深受男生们恋慕,可她的眼里只有俞允明。他俩在学业上并进,在爱空里翱翔。他们一同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并肩漫步图书馆后幽静的小路,天蓝树绿,月白风清,校园的风花雪月,都令他们迷醉。
        生逢乱世,有情人也只能选择“重志轻别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心存高远之志的有为青年皆奔向大后方,一面抗日,一面求学。俞允明不甘落后,改入武汉大学就读。施济美多希望与他结伴同行,可父亲远在西欧担任参赞,作为长女。她要承担侍奉母亲、照顾弟妹的责任。留守的施济美痴情难舍,却也以男友的爱国情怀为荣。依依送别恋人,相约鸿雁传书。执手相看泪眼,汽笛一声肠已断,她哽咽着对他说:“允明,保重身体,我等你平安回来,今生非你不嫁。”他温柔地擦去她脸庞上的泪水,许下重诺:“今生今世,只有你。只有你!”强忍心中的不舍,转身,上了车,他怕自己再慢一步,便会失去离开的勇气。
        目送火车消失在路尽头,才刚离别,她的心已被思念揉碎,青山绿水,天地悠远,她盼着与他重逢的那一天。
        尺素寸心,在战火纷飞中,似一剂清凉的草药,敷着他们因相思牵挂而疼痛的心。俞允明在信里告诉她,武汉大学因战事已西迁四川乐山。乐山很安全,是读书人的世外桃源。上一封来信里。他还说,寒假里他会回来,要和她正式订婚。那段时间。施济美的心盛满浓酽酽的欢喜。
        这欢喜,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担心焦灼取代。两年多来,每月给父母寄封家书,每周给恋人寄封情书,是俞允明一直的坚持。但两个月了,他音信全无。她寄出的信,也如石沉大海。施济美坐卧不宁,无心读书。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她等来的,是他遇难身亡的消息。从此独自凭栏,她的世界里,再没了柔媚的月光。
        恋人死了,爱情没有终结。她唯一能做的,是替他照料双亲。逃亡的时候,她带着他的父母和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逃离沦陷区。俞允明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她知老人无法接受儿子死亡的噩耗,强忍悲痛,模仿俞允明的笔迹,以他的名义写家书给他的父母。每每接到家书,老人们还要施济美代他们复信。老人说一句,她写一句。有时,老人们还问儿子什么时候回家结婚,写完这样的信,施济美的心都像被撕裂一般,几近崩溃。抗战胜利后,施济美试着把不幸消息告诉他的母亲,俞母因伤心过度而病倒离世。施济美懊悔不已,只好继续苦造“家书”,他的父亲一直到终老。都不知儿子已不在人世。
        淡月残更翻旧调。轻烟浅碧思君好。她把对俞允明的思念都交付给文字,白天教书,晚上写作。孤独是她生命中无法抗拒的荒凉,写作是她的半粒安眠药,是她痛苦的出口,别人用笔写故事,她则用自己的生命写小说。施济美出版了两部小说集:《凤仪园》和《鬼月》。众多杂志因有她的文章而销路大增。她成为“东吴女作家”的领军人物,被时人爱称为“小姐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文化》月刊举办的“你最钦佩的一位作家”的读者调查中。施济美位居第四,列巴金、郑振铎、茅盾之后。
        施济美温文尔雅,谦和柔顺,多情讲信义,追求者络绎不绝。但拒绝,是她唯一的姿态。年华渐逝,青春渐老,仍孑身一人。急坏了父母。父亲劝她:“允明不幸遇难已近10年了,你对爱情的忠贞,确实人所敬仰。但终不能就此一生孤独。你已28岁了,青春一去不再回来啊!”施济美低着头一言不发,泪水轻轻滑落。落红只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用青春,乃至用一生来祭奠他,祭奠他们的爱情,她一点儿也不觉得是浪掷,是虚度。她的他,他们的爱情,是她心湖的白莲,她不会让它凋谢萎落!父亲见劝不动她,也只能长叹一声:“人各有志,不能强迫,你自己看着办吧。”女为悦己者容,心爱的人阴阳永隔,装扮都成多余。她清一色的人民装,宽大的眼镜,齐耳短发,几乎磨灭了所有的性别特征。她如此绝决地固守着对俞允明的爱,执拗地等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
        后来,她的作品被批判为“小资产阶级情调”。她从此搁笔,退出文坛,专事教书育人。“文革”初期,她被定为“牛鬼蛇神”,大字报上揭发她是“鸳鸯蝴蝶派”女作家,是写作“坏小说”的坏人,遭到红卫兵的殴打侮辱。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开始后,学校里又揪斗她,说她一直不结婚,是生活作风有问题,要给她剩“阴阳头”。纯洁如白莲的感情受到扭曲玷污,她崩溃了,一条细绳,结束了她孤独的人生。死亡,于她。也许是诗意的回归,是她与他重聚的欢场。
        爱情,只是施济美生命中的刹那芳华,为一个爱的承诺,她用一生来坚守。她是一条鱼,上一次岸,就为等一个他。
        (摘自《做人与处世》)
        什么事让她在梦里,哭得这般悲凄?
        两天前,她收到武汉大学的电报:“俞允明在8月19日上午日机轰炸乐山时不幸遇难身亡,希节哀。”那一刻,她的心仿佛一朵开得正好的莲花。生生连茎掐去。那时,她十九岁,东吴大学二年级学生。俞允明是她的恋人。
        在东吴大学,施济美是有名的才女,高额风眼,眉梢斜飞,婉丽轻盈,气韵清雅,仿佛空谷里的幽兰,古典幽微,余韵袅袅。她早慧。诗词书画,功底深厚,读初中时,便小荷初露,她的小说,屡屡在上海《万象》《紫罗兰》等著名杂志上发表,好评如潮。秦瘦鸥、陈蝶衣等名家对她赞不绝口。
        在上海培明女子中学读书时,施济美与同学俞昭明因痴迷文学,而成闺中密友,
        “夜深闻私语”,她们分享着文学的乐趣,也分享青春的秘密。一天,一个高大帅气的男生来找俞昭明,他颀长俊朗,眉清目秀,笑起来面颊上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一袭黑色申山式学生服穿在他身上。透着青春的朝气,更有世家子弟特有的风度。施济美告诉他:俞昭明刚出去,一会儿就回来。她招呼他坐下来,陪他闲聊,两人一见如故,聊得相当投机。谈笑风生,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俞昭明远远就听到他们的笑声,正惊讶一向斯文内向的施济美,会和谁谈得这么欢畅,笑得这么开怀,推门一看,竟是她弟弟,正在上浦东高中的俞允明。俞允明从小不善言辞,在陌生女孩面前更是腼腆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今天在施济美面前竟然侃侃而谈,毫无拘谨之色。让姐姐大跌眼镜。
        这次邂逅,像跳动的火焰点亮懵懂的青春。俞允明的心里,翩跹着一只彩蝶。明媚的春光,馥郁的花香,都收纳在蝶翅间。他频频出现在培明女中,理由是来找姐姐。但施济美一不在,他就魂不守舍。一听到施济美的吴侬软语,他的眼睛便如虎跑的山泉,清澈晶莹!而施济美,每看到他的身影,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少女的矜持也掩不住心底汹涌的爱意。爱情。激荡在这对少男少女的眉眼间,顾盼生姿。
        两年后,他们一同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施济美的才情和美貌,深受男生们恋慕,可她的眼里只有俞允明。他俩在学业上并进,在爱空里翱翔。他们一同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并肩漫步图书馆后幽静的小路,天蓝树绿,月白风清,校园的风花雪月,都令他们迷醉。
        生逢乱世,有情人也只能选择“重志轻别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心存高远之志的有为青年皆奔向大后方,一面抗日,一面求学。俞允明不甘落后,改入武汉大学就读。施济美多希望与他结伴同行,可父亲远在西欧担任参赞,作为长女。她要承担侍奉母亲、照顾弟妹的责任。留守的施济美痴情难舍,却也以男友的爱国情怀为荣。依依送别恋人,相约鸿雁传书。执手相看泪眼,汽笛一声肠已断,她哽咽着对他说:“允明,保重身体,我等你平安回来,今生非你不嫁。”他温柔地擦去她脸庞上的泪水,许下重诺:“今生今世,只有你。只有你!”强忍心中的不舍,转身,上了车,他怕自己再慢一步,便会失去离开的勇气。
        目送火车消失在路尽头,才刚离别,她的心已被思念揉碎,青山绿水,天地悠远,她盼着与他重逢的那一天。
        尺素寸心,在战火纷飞中,似一剂清凉的草药,敷着他们因相思牵挂而疼痛的心。俞允明在信里告诉她,武汉大学因战事已西迁四川乐山。乐山很安全,是读书人的世外桃源。上一封来信里。他还说,寒假里他会回来,要和她正式订婚。那段时间。施济美的心盛满浓酽酽的欢喜。
        这欢喜,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担心焦灼取代。两年多来,每月给父母寄封家书,每周给恋人寄封情书,是俞允明一直的坚持。但两个月了,他音信全无。她寄出的信,也如石沉大海。施济美坐卧不宁,无心读书。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她等来的,是他遇难身亡的消息。从此独自凭栏,她的世界里,再没了柔媚的月光。
        恋人死了,爱情没有终结。她唯一能做的,是替他照料双亲。逃亡的时候,她带着他的父母和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逃离沦陷区。俞允明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她知老人无法接受儿子死亡的噩耗,强忍悲痛,模仿俞允明的笔迹,以他的名义写家书给他的父母。每每接到家书,老人们还要施济美代他们复信。老人说一句,她写一句。有时,老人们还问儿子什么时候回家结婚,写完这样的信,施济美的心都像被撕裂一般,几近崩溃。抗战胜利后,施济美试着把不幸消息告诉他的母亲,俞母因伤心过度而病倒离世。施济美懊悔不已,只好继续苦造“家书”,他的父亲一直到终老。都不知儿子已不在人世。
        淡月残更翻旧调。轻烟浅碧思君好。她把对俞允明的思念都交付给文字,白天教书,晚上写作。孤独是她生命中无法抗拒的荒凉,写作是她的半粒安眠药,是她痛苦的出口,别人用笔写故事,她则用自己的生命写小说。施济美出版了两部小说集:《凤仪园》和《鬼月》。众多杂志因有她的文章而销路大增。她成为“东吴女作家”的领军人物,被时人爱称为“小姐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文化》月刊举办的“你最钦佩的一位作家”的读者调查中。施济美位居第四,列巴金、郑振铎、茅盾之后。
        施济美温文尔雅,谦和柔顺,多情讲信义,追求者络绎不绝。但拒绝,是她唯一的姿态。年华渐逝,青春渐老,仍孑身一人。急坏了父母。父亲劝她:“允明不幸遇难已近10年了,你对爱情的忠贞,确实人所敬仰。但终不能就此一生孤独。你已28岁了,青春一去不再回来啊!”施济美低着头一言不发,泪水轻轻滑落。落红只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用青春,乃至用一生来祭奠他,祭奠他们的爱情,她一点儿也不觉得是浪掷,是虚度。她的他,他们的爱情,是她心湖的白莲,她不会让它凋谢萎落!父亲见劝不动她,也只能长叹一声:“人各有志,不能强迫,你自己看着办吧。”女为悦己者容,心爱的人阴阳永隔,装扮都成多余。她清一色的人民装,宽大的眼镜,齐耳短发,几乎磨灭了所有的性别特征。她如此绝决地固守着对俞允明的爱,执拗地等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
        后来,她的作品被批判为“小资产阶级情调”。她从此搁笔,退出文坛,专事教书育人。“文革”初期,她被定为“牛鬼蛇神”,大字报上揭发她是“鸳鸯蝴蝶派”女作家,是写作“坏小说”的坏人,遭到红卫兵的殴打侮辱。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开始后,学校里又揪斗她,说她一直不结婚,是生活作风有问题,要给她剩“阴阳头”。纯洁如白莲的感情受到扭曲玷污,她崩溃了,一条细绳,结束了她孤独的人生。死亡,于她。也许是诗意的回归,是她与他重聚的欢场。
        爱情,只是施济美生命中的刹那芳华,为一个爱的承诺,她用一生来坚守。她是一条鱼,上一次岸,就为等一个他。
        (摘自《做人与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