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生命的尊严,永远不会消逝的
作者:
匿名
分类:
精品阅读
子类:
读点经典
【作者介绍】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  ;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作品简介】
        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采用“冰山原则”创作手法,通过假定性情景的艺术真实,完美的人物塑造,寓言的形式,呈现“硬汉”“格斗士”桑提亚哥的不倒精神,由个体尊严升华到典型,完成了人类在生存困境下的自我精神救赎。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去寻找社会的救赎出路,并寄托希望于这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不止在当时给予人们很多启示,对于现代人也是一种激励和参照,永远不会消逝,永远不会过时。

【故事梗概】
        《老人与海》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84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始终充满了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85天他钓到一条身长18英尺,体重1500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硬是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精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但得到了人们的赞赏。

【名著好句】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事物都在互相残杀。捕鱼就是要了我的老命,可是它同时也养活我。
搏斗,直到战死。    

【名著引读】
出海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头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这就是说,倒霉到了极点,于是孩子听从了他们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条船,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孩子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的,感到很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的钓索,或者鱼钩和鱼叉,还有绕在桅杆上的帆。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圣地亚哥,”他们俩从小船停泊的地方爬上岸时,孩子对他说,“我又能陪你出海了。我家挣到了一点儿钱。”
老人教会了这孩子捕鱼,孩子爱他。
“不,”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不过你该记得,你有一回八十七天钓不到一条鱼,跟着有三个礼拜,我们每天都逮住了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没把握才离开我的。”
“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不能不听从他。”
“我明白,”老人说,“这是理该如此的。”
“他没多大的信心。”
“是啊,”老人说,“可是我们有。可不是吗?”
“对,”孩子说,“我请你到露台饭店去喝杯啤酒,然后一起把打鱼的家什带回去。”
“那敢情好,”老人说,“都是打鱼人嘛。”
        他们坐在饭店的露台上,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老人并不生气。另外一些上了些年纪的渔夫望着他,感到难受。不过他们并不流露出来,只是斯文地谈起海流,谈起他们把钓索送到海面下有多深,天气一贯多么好,谈起他们的见闻。
刮东风的时候,鲨鱼加工厂隔着海湾送来一股气味;但今天只有淡淡的一丝,因为风转向了北方,后来逐渐平息了,饭店露台上可人心意、阳光明媚。

  【片段赏析】
          这一段文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海明威在创作上坚持忠于客观的原则,以明确生动的语言和简洁凝练的笔法进行冷静而客观的叙述,形成一种含蓄而内涵深刻的风格,这就是典型的海明威的叙事风格。
        《老人与海》的语言是简约流畅的,这是海明威的风格。有人说读他的作品就像在流水里看河底一样,每一个字都按次序镶嵌在那里,给人极端流畅的感觉。伯吉斯说:“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就像这一段,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只用了淡淡的几笔,描出模模糊糊的影子;对主人公,其背景材料都尽量略去不讲,而侧重于以人物的内心独白,以象征性的动作去展示人物的性格。

追捕大马林鱼
          他早就把鱼叉准备停当,叉上的那卷细绳子给搁在一只圆筐内,一端紧系在船头的系缆柱上。
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既沉着又美丽,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有那么一会儿,鱼的身子倾斜了一点儿。然后它竖直了身子,又兜起圈子来。
“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趁鱼还没来到船边,还很远时就动手,使出全力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
“鱼啊,”老人说。“鱼,你反正是死定了。难道你非得把我也害死吗?”
      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
          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想。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
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
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只看得见间歇的一起一落。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
【片段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描写老人追捕大马林鱼的故事。深海上,已经上了钩的大鱼把小船拖得离海岸越来越远,这是一场双方耐力和毅力的较量。老人以无比顽强的意志,忍受着饥饿、疲劳和伤痛的考验,终于拖垮了大鱼,并制服了它。文中大段的独白描写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内心活动,这是他硬汉精神的充分体现。

搏斗鲨鱼
        钓丝慢慢地上升,鱼露出来了,水从它的身边往四下直涌。他浑身明光耀眼,头、背都是深紫色的,镰刀片似的大尾巴出没在水里。老头儿说:“它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呢。”现在他已经漂到看不见陆地的海面上,跟大鱼搏斗。老人在黑夜里毫不松劲地拉住肩头的钓丝,他总是想起孩子,不断地感叹着:“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他觉得非常累乏,希望大鱼会睡去,他自己也能睡去,去梦见狮子。他高声地说:“鱼啊,要是你没累乏,那你可真奇怪透顶了。”
        第二天清晨,大鱼还是拖着船游动,他一次又一次跳起,虽然钓丝不断送下去,但船走得非常快。老头儿把钓丝绷紧,身子一动也不动。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了,老头儿拼命拉紧钓丝,看见它尾巴从水里露出来,游到前面来,举止从容不迫,非常优美,老头儿用力去拽,想把它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拿出当年的威风,拼出力气来,对付大鱼最后的挣扎。鱼游过来了,他高高地举起鱼叉,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扎进鱼眼里,鱼往上一跳,仰身朝天,银花花的肚皮翻到水面上来。他动手去拖鱼,绑紧它,用一个套锁拴住尾巴,另一个套锁拴住它的腰,把它捆在船旁边。老人驶向了归途。
死鱼的血水招来鲨鱼。它们嗅出踪迹,顺着船和鱼所走的航线游来,大口大口地咬掉大鱼的肉。他不忍心朝鱼多看一眼,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他说:“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他用鱼叉扎死了第一条鲨鱼,但鱼叉也随着鲨鱼沉入了海底。于是老人又把刀子绑在桨板上去扎鲨鱼,但鲨鱼一批又一批,来不及打退。他不忍心去想被撕得残缺不全的鱼肚子。他想:这一回它们可把我打败了,可是我只要有桨,有短棍,有舵把,就一定要揍死它们。鲨鱼一次又一次冲来,老头儿用棍子揍。晚上,鲨鱼成群窜来,老头儿只见它们身上的磷光,他不惜一切用棍子劈去,但它们还是把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咬了去。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他终于失败了,一点办法也没有。他只知道船走得很顺溜。
        他驶进小港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他上了岸,回到茅棚,躺下睡觉。第二天,好多打鱼的站在船周围,望着死鱼的骨骼,人们赞叹不已,一个人用绳子量了以后说:“从鼻子到尾巴足有十八尺长呢。”

  【片段赏析】
        选段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式,详细描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追捕马林鱼和勇斗鲨鱼群这两个惊险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闪光点——勇敢无畏,不屈不挠。人类的力量是有限度的,但当生存遭到威胁时,常常会显示不同寻常的胆识,充满信心地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每挑战一次,能力就得到一次延伸。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而且充满着荆棘和坎坷,但只要他能勇敢顽强地迎接生活的挑战,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读写借鉴】
1.象征意蕴丰厚。
《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作者用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类作为生命本身所拥有的欲望,用鲨鱼象征难以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是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桑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士、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的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却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命运。
2.“冰山理论”。
海明威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曾经说过:“《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但他“总是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于是,一方面我们看到在《老人与海》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深藏着一个丰富而又博大的世界;另一方面,这部小说像诗篇,像交织着沉郁、苦难、昂扬与庄严,甚至也不失明丽与柔情的气魄宏伟的交响曲。作者从桑地亚哥的孤独与失败开始写起,依次讲述他在出海之前与小男孩的交往、他的扬帆出海、他与大马林鱼及鲨鱼的搏斗、他的失败的返航,最后复归于他庄严的梦境。作者叙事从容不迫,“瀑布般倾泻的豪华、庄严的抒情段落,而节奏正表现在它的抑扬顿挫里”。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