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
作者:
佚名
分类:
作文大全
子类:
作文技法
        高考作文中的论证,具体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并不等于“论点+论据”的简单罗列,这种简单粗暴的以例代论造成了论点与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由此可见,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法详解】
        如何论证,实际上就是如何组织论点与论据完美结合,更加明确、深刻地阐释文章的中心,而不使两者处于游离的状态,导致文章仅仅是论据的简单堆砌,缺乏力度和深度,使人读后感到索然寡味。论证的根本任务是: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对信的、是符合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在论证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各种方法。
        具体的论证方法,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主题来谈如何论证:
1.  例证论证法:使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一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例如,
        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凡•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我们能说他们的品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与人当面的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2015年浙江满分作文《一杯春醪寄余心》
【论证分析】
        为了证明“作品格调与人品的背离”这一论断的正确,作者列举了顾城、梵•高、卢梭三位艺术大家作品格调与性情截然相反的例子,从而雄辩地说明了上述论断的可信。这些事例是确凿可靠的,而且又是从多方面列举的,所以要证明的论点也是令人坚信不疑的。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例证论证的优势正在于此。几乎每篇议论文都少不了它,特别是论证新颖的、有指导意义的论点,更需要多用它。
2.引用论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例如,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崇高的理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树的智慧在于志存高远。正如高晓松所说:人生不应当只有苟且与当下,还应有诗和远方。只有心存着“远方”,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不至于像失了罗盘的水手。有了目标与方向,我们才能更好地到达终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下了这样志向的周恩来未曾彷徨,引领着中国走向富强。“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坚定的志向使他在核领域一往无前……智慧的大树向着远方,于是它有了目标和动力。智者若树,志存高远。
——2015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智者若属》
【论证分析】
        本段话的中心论点是“有了目标与方向,我们才能更好地到达终点。”为了充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举出了七堇年、高晓松、周恩来、邓稼先等人的话来加以论证。这些话深刻有力、富于哲理,令人玩味不已,因而就很好的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名言警句,可以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对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比喻论证法,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喻巧而理至”,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帮助说清道理。所以,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论证中。例如,
        就像一具刚强的躯壳,科学将人们引入真理与思辨的殿堂后,就正襟危坐,雍容弘大却又冰冷艰涩。而人文情感,则是一股股暖流,穿透了寒冷彻骨的深潭,到达尘世抚慰人心;又是一枝枝藤蔓,萦绕着科学殿堂的冰冷墙板,生出绿色的希望之花。它使人生瞬息间活色生香,也给人们带来暖意。人终其一生不懈地追求的,应是坚硬的知识理性与柔软的人文情感之兼容并济,达到人生的“大成”与“大盈”。
——2015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坚硬的科学与柔软的人文》
【论证分析】
        比喻论证法的关键是寻找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所以力求神似,以义取形。考生在文中将“科学”比作“刚强的躯体”,  “正襟危坐”“雍容弘大”“冰冷艰涩”正是作者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将“人文情感”比作“藤蔓”,用“萦绕”“希望”“暖意”等词语精剖喻体,丝丝入扣的表现出人文情感在人生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样的论证,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4.假设论证法
        在叙例之后姑且认定其中某种因素不存在或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然后通过分析得出与叙例完全不同的结论,从而将这一结论与叙例中的结果做比较是议论文中常用的方法。例如,
        “如果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果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果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真谛。”
——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感知自然须躬行》
【论证分析】
        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正如上文中所运用的,因为所叙事例是由“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  得到了“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由“李白亲临庐山”  得到了“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句”  ,由“毛主席亲临自然”  得到了  “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所以在论证过程中,就要假设没有“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李白亲临庐山”“毛主席亲临自然”  这一条件,就必然得不到“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句”“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这一结果。再进一步总结说,得到了后者,必定会有前者。运用这种方法,议例与叙例殊途同归,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假设论证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其他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倘若”“若”“试想……”等。这种假设论证法便于对材料进行深度解读,以增强论证效果,增加文章的文采。

5.因果分析法:
        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事例的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
        奋斗是获取成功,实现梦想的必要途径。没有人能一劳永逸,也不能依靠别人实现梦想,唯有用自己的汗水,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的未来才能熠熠生辉。中国有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味一个人要想走得远,走得好,需得立足当下一步步去走,才能身行千里大有作为。君不见,书家圣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游若蛟龙,翩若惊鸿,是因为他临池学书,废寝忘食,常年洗笔将一池清泉染成浓黑;乒乓皇后邓亚萍的球技之所以炉火纯青,所向披靡,因为她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多块球板被握出沟槽而浑然不觉;无臂琴师刘伟的脚下功夫神奇,风景无限,是因为他夜以继日练琴不止,脚趾被磨出鲜红的血泡也从未想过放弃。他们为着未来而不懈奋斗者,使他们今日被鲜花和掌声装点得璀璨无比,晶莹的汗水折射出他们勇于追梦的心,他们值得拥有这一切。
——2015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未来路上靠自己》
【论证分析】
        作者在上文中,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论点“奋斗是获取成功,实现梦想的必要途径”为因,论据“书家圣人王羲之”“临池学书,废寝忘食”“乒乓皇后邓亚萍”“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无臂琴师刘伟”“夜以继日练琴不止”为果。说理的思路是从结果即论据推出结果,再加上作者的正面强调。这种论据陈述的是结果,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因果分析法,这叫做“探因”。相反,如果以论据的陈述为原因,推出结果的方法就叫做“究果”。
        因果分析法的标志性词语为:“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或者用“为什么”来领起“探因”,用“结果怎样呢”来领起“究果”。
6.比较论证法:
        对所述事例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类比或对比,从而揭示出事例的意义,发挥事例的论证作用。
        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人胆大的能力。在一个从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多寡,知识的乏与盈。智慧不是学校教育中书本的内容,它与知识或有关系,却并不等同。王熙凤身为刚出阁的少女,论学识必不如林黛玉渊博,却协理宁国府将事务治理得有条不紊。反观如今层出不穷的“专家”,知识有余,常识不足,实践能力低下。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于社会交往与自我生活中,那些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井井有条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怀智慧的人。
——《智慧的境界》
【论证分析】
        对比论证分析的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然后,对这两个例子还要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证明论点。另一种情况是举一个例子,但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再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以证明论点。
        这种对比包括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对比以及事物进程不同环节的对比。
        上文中,作者列举出“王熙凤”和“林黛玉”另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做出对照分析,通过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两者皆为“少女”,发现的不同:林黛玉学识渊博,王熙凤虽学识不如她,却可以“协理宁国府事物”有条不紊。这样的比较使读者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智慧的境界”,即:“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人胆大的能力。”最后以正面的论述,强调了“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于社会交往与自我生活中,那些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井井有条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怀智慧的人。”
        以上所概括的这几种论证方法,仅仅使用其中一种,有时论述也会过于单薄。为强化说服力,在一篇文章中要根据文章的论点,按照自己掌握和挑选的论据,灵活运用,合理兼顾,一般应综合运用多种。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真题演练】
失误警示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2015年课标全国卷1)


给小陈的一封信(节选)
        首先,你举报的对象是谁?不是别人,而是生你养你的父亲。你举报这种方式真的就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吗?因为你的举报,让你的父亲上了新闻,许多媒体也报道了你父亲的丑行,你的父亲马上就变成“明星”了。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父亲的感受?对于你的举报,我想你父亲最终会理解你的,但是你举报给你的父亲带来的伤害却是消之不去的,在别人的心中,你的父亲永远烙下了一个“不尊守交通规则”的罪名。所以请你在做事的时候多考虑别人的感受。
        其次,你的举报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虽然你的父亲屡劝不改但是你也不必要搞到举报这么大。现在的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你可以给你的父亲买一个蓝牙耳机,帮他连接好,这样接电话就不用用手拿着,也能够驾驶。这种方法不是更好吗?考虑事情要用最好的方法解决,不要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要理性地思考,找出最好的方法,这样才能避免伤害更多人。所以请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多考虑,找出最好的方法。
        然后,你举报你父亲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让你的父亲能够改掉这个坏毛病,遵守交通规则。但是被你举报了一下变成什么了?你的举报被警方放在官方微博上,被媒体报道。甚至有些媒体可能歪曲事实,将你的父亲报道得更坏。你的父亲在众人面前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所以我并不认同你的做法,考虑问题的时候要考虑你的初衷和这样做会带来的结果。如果初衷和结果都不相同,只会惹出更多的问题。希望你的父亲还能像以前一样生活,不被这件事影响。

点评
        纵观全文,都围绕小陈考虑问题的对象、方式与初衷而写,针对性不够强,情理稍显干涩,存在着一些套话、过头话,还有逻辑不当之处,没有就时事材料写清情理。文章如果要文理皆有可观,一定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事理,融入人情、法理,如此结尾太草率,勉励的语句不是对小陈,也就失去了以理服人的作用。


佳作展台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2015年广东卷)

感知自然需躬行(节选)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点评
        作者开篇借助命题材料,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接着采用假设论证,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考场模拟】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不要轻易说'不'"涉及到"挑战""挫折""困难""勇气""信心""坚持""放弃"等内容,在"轻易说'不'"与"不轻易说'不'"之间,又充满了"选择",考生可以根据生活中自身的经历作记叙文,使文章充满生活化的气息,也可以列举名人事例、热点事件以议论文的形式作文。在论证方式上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轻易说不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不轻易说不,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成功。题目充满了辨证的思维,也是个很好写的题目。如能运用好因果论证法、反证法则更能使文章出彩。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在一个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刻,他的"勇于不敢",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逐利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幡然知耻,那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而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考场点评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轻易说"不"者之懦、之蛮、之怨;而不轻易说"不"者之智、之勇、之高洁、之顽强等;对比论证出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以内容项评价,这篇文章准确地把握"不轻易"和"不说'不'"这两重意思,切合题意,全文中心突出,材料丰富,论证深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从表达项评价,这篇文章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对比论证思路严谨。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