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透视及备考指津
作者:
姜有荣
分类:
作文素材
子类:
专题素材
        高考不仅要“为高校选拔人才”,而且要“为国举才”。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担道义”之“铁肩”,方能有“著文章”之“妙手”。为此,2014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题纷纷奏响“接地气”这一主旋律,引导广大考生去关注万家灯火,去体味苍生疾苦,去走进百姓的物质、情感、精神世界;其导向可“点赞”,其理念可“圈点”。  
  贴近时代生活的实际  
  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实际特征是什么?是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等等。这需要我们去“破”去“立”,去“扬”去“弃”,去传承去发展,去坚守去突破,更需要我们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2014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题准确地触摸到了当今时代这一生活实际的脉搏,在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多维观照中,如下四个时代热点尤其抢人眼球:  
  1.三点一线。全国课标卷Ⅰ作文题中的材料“山羊过独木桥”直接取材于校园的运动会,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规则与变通、竞争与双赢。江西卷作文题关于“课内外学习探究”的材料则让广大考生对新课标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探究性学习”(另外两种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表看法。  
  2.正能量。全国大纲卷作文题的材料“老王看病”传递的是友善互助、感恩回报的正能量。四川卷作文题的材料“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传递的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  
  3.传统文化。北京卷关于“老规矩”的材料作文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扬弃的辩证思考。  
  4.现代科技。辽宁卷关于“祖孙看风景”的材料作文题把目光聚焦于“照明科技”,广东卷关于“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的材料作文题把目光聚焦于“数码科技”,天津卷关于“假如有一款芯片”的材料作文题把目光聚焦于“智能科技”,均引导考生关注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思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  
  备考指津:  
  考生要自主开展“三进行动”:  
  1.走进社区。通过公益、志愿者等活动,了解邻里乡亲的生存状态,感知他们的幸福。  
  2.走进草根。通过慈善、德育基地等活动,了解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感知弱势群体的冷暖甘苦。  
  3.走进媒体。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最新时事、科技,感知飞速发展的时代气息。  
  贴近百姓情感的实际  
  “人情练达即文章”,考生只有对家人、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触动,有痛感;既悲天,又悯人;既有体人之心、恤人之怀,又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才能在文章中有所反映,也才能写出具有情感、思想健康的文章。2014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题敏锐地点到了百姓心底这个最柔软的情感穴位,与百姓的情感神经同频共振,让广大考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下四种情怀尤其撼人心魄:  
  1.对天性的尊重情怀。全国课标卷Ⅱ关于“喂食野生动物”的材料作文题警示人类要与动物平等相处,不要因为一己之好、之乐、之爱、之需而使动物丧失天性和觅食能力,并引申出不能因为溺爱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失去天性、个性,失去生存能力以及自立、自理能力。  
  2.对他人的体恤情怀。重庆卷关于“租房”的材料作文题警示人们既要想着自己,也要想到别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既要“与己方便”,也要“与人方便”;既要“人人为我”,也要“我为人人”,将体恤化作实际的言行,将责任注入内在的品质。  
  3.对责任的担当情怀。全国大纲卷作文题材料中“老王”的那句“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体现的是一个农民工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虽然“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极逃避,而是再苦再累自己扛。这份担当情怀尽显一个草根的血性,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4.对故土的守望情怀。湖南卷作文题“最美乡村”向人们发出了故土的深情呼唤:只要扎根故土,守望故土,坚持信念,放飞梦想,故土也能绽放异彩,“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备考指津:  
  考生扎实做好“三项工作”:  
  1.重温教材名篇。要通过重新品读教材中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的名篇,培养自身情怀。  
  2.浸润精神家园。要通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度道德模范、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等精神大餐,浸润自身情怀。  
        3.阅读探究迁移。要通过探究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中蕴蓄着浓郁人文情怀的文本,由“读”向“写”迁移,把握表现情怀的手法。
贴近考生思维的实际  
  高中生较之于初中生、小学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考作文可以也应该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这一实际,加大对其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特级教师肖家芸指出: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高考作文早已不在审题上考了,主题、结构、技法和语言等,多数考生差距不大,差距大的是内容和思想。高考作文最缺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角度问题。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因此,2014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题对广大考生思维的长度与宽度、深度与高度、角度与维度等品质都进行了全面考量,要求考生既能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又能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其中如下四种思维能力备受命题专家关注:  
  1.深度开掘能力。在高考作文中,展开深度开掘,才能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如湖北卷的材料作文题“山顶的风景”要求考生对众人提出的不同看法展开深度开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每个人对风景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和评判;我们要独立思考、选择人生,不能偏信、尽信他人之言。  
  2.立体观照能力。在高考作文中,考生要有眼光和眼界,对文题进行立体关照,即展开多角度审视,由此及彼。如浙江卷的材料作文题“门与路”要求考生对空间的门与路、知识的门与路、事业的门与路、生活的门与路、人生的门与路等展开多层次的立体观照,既抓住机遇,又迎接挑战,既认清明天的去向,又不忘昨日的来处。  
  3.辩证分析能力。即把握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上海卷的材料作文题“穿越沙漠”要求考生对“客观的限制性”与“主观的能动性”展开辩证分析。安徽卷的材料作文题“剧本修改”要求考生对坚守与变通、规则与创新展开辩证分析。江苏卷的材料作文题“青春不朽”则要求考生对时间层面的“老去”与精神层面的“不朽”展开辩证分析,把握“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朽;我们无法控制青春的长度,但可以调控青春的宽度”的要旨。  
  4.多维思辨能力。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东卷的材料作文题“开窗看风景”要求考生思辨的是“相由心生”,看风景的心态、角度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福建卷的材料作文题“空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心态、心境、阅历、认知不同,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就会不同。  
  备考指津:  
  考生要历练“三力”:  
  1.洞察力。要通过事例分析、时势观察等方式,历练拨开迷雾、透视本质的洞察力。  
  2.剖析力。要通过时事点评、小组辩论等方式,历练剥茧抽丝、条分缕析的剖析力。  
  3.破解力。要通过为学生会、班委会自主管理出妙招、晒计策等方式,历练亮出实招、化解难题的破解力。  
  2014年高考全国18道“接地气”的作文题,接的不仅是“国计”,而且是“民生”;不仅是考生的“身(体)”成长规律,而且是“心(智)”发展规律。所以,高考作文复习,考生要注意体验生活,特别是普通人的情感和人生经历。考生在写作中要密切联系自身生活,要有“我”的意识,要反映自我生活及情感世界,要体现“我”对世事人情的判断和评价。只要写得“原汁原味”“有情有意”,就能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写作水平,自然得分就高。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