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针尖,我无麦芒
作者:
马德
分类:
作文素材
子类:
微素材
     杨振宁问,如果爱迪生穿越到现在,你最希望他看看什么。莫言说,我想应该是手机吧。
  那天,央视,“开讲啦”栏目请来杨振宁、莫言、范曾三位嘉宾,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书画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场好玩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撒贝宁临时让坐在中间的范曾客串当主持,自己却跑到台下当起了观众。
  有意思的是,杨振宁教授也当起了临时主持人。范曾问他的问题,自己没说几句,就全又丢给了莫言。那一台节目,莫言被问到最多。无论谁来问,他都不去反问,也不表现出某种不悦。莫言总是微笑着一一解答,语言朴实,又不失幽默睿智。那天,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多少机锋妙语,而是莫言心底那份不设防的朴实和厚道。
  说实话,一个人到了很高的位置,往往会多出莫名的尊严来。别人的话,若自己不喜欢,就理解为刻薄;别人的行动,若自己感到不舒服,就想象为刁难。仿佛一下子变得不能触碰了,你来针尖,我对麦芒,如果不给对方点颜色看看,就好像辱没了自己的名声似的。
  
讷言者慧于心
林颐
宗璞忆父亲冯友兰,提起冯老的口吃与他的哲学成就一样有名。
冯先生说“顾颉刚”的名字时,“咕叽咕叽”良久而念不出“刚”字;念“墨索里尼”,也必“摸索摸索”许久。冯先生在清华开“古代哲人的人生修养方法”课,首次听讲者达四五百人,第二周减到百余人,第三周只余二三十人,四五周后竟只有四五人听讲,因为他的口才不堪卒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而”字,要“而”一分多钟。然而,冯先生把他的口吃转化成一个有用的演讲办法。每当口吃的时候,冯先生都停顿一下,这样一停顿反倒给听众一个思考他接下来讲什么的机会。冯先生接着讲出来的话,往往简要而精辟,于是很多学生渐渐喜爱听冯先生的讲座。
将智慧内敛于心,而不轻易表露于外,谨言慎行,自省克己,桃李不言而下自成蹊,静水流深而泽被后世。今人爱夸夸其谈,常巧言令色,以能言善辩为能事,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本领。所以,其实今人不如少一些热闹喧哗,多一些安静沉默,转而向内心的求索和行为的实践吧。

耳才
张建中
崔永元不仅口才好,而且还有一副好“耳才”。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崔永元:“你为什么这么有口才?”
崔永元笑了一下,回答说:“其实我嘴很笨,只是‘耳才’还可以。”
“‘耳才’怎么说?”记者又问。
崔永元回答:“聊天、谈话的关键是要听得好。”
记者再问:“怎么才算是听得好呢?”
崔永元答道:“听人说话能听到画龙点睛,此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入木三分,又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刻骨铭心,最高境界。”
崔永元连用三个成语,说明倾听的三种境界。生活中,一些人常常重说轻听,光有口才却无“耳才”,很容易掉进自己挖的“陷阱”里,致使沟通效果大打折扣。其实,越是善于倾听的人,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他人的关系越融洽。


考场微运用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浅显地表现与语言之中。纵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尽管智慧非凡文笔超群,但莫言秉持“你有针尖,我无麦芒”的处事原则,流露出朴实与厚道。尽管是举世难见的文豪,冯友兰人仍将智慧内敛于心,而不轻易表露于外,谨言慎行,自省克己,桃李不言而下自成蹊,静水流深而泽被后世。崔永元连用三个成语,说明倾听的三种境界。生活中一些人常常重说轻听,光有口才却无“耳才”。其实,越是善于倾听的人,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越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