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最强大脑
作者:
匿名
分类:
作文素材
子类:
热词新语
        事件:《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于2014年1月起推出的一档脑力竞技节目,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担任主持人,并邀请周杰伦、陶晶莹及各学科明星观察员参与。《最强大脑》每集订定主题,经过层层筛选,挑选出最强素人选手。作为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第一季创下10.42%的高收视份额。在近期召开的2015年度江苏卫视广告招商年会中,即将强势回归的《最强大脑》一经亮相便成为关注焦点,引发广告商疯狂争抢,最终收获2.5亿元天价冠名。第二季将全面升级,国内外的脑界精英齐聚,“烧脑”大战一触即发。
        
        声音
        天才出于勤奋。  
        ——前苏联作家 高尔基
        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  
        ——俄国戏剧教育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日本教育学家木村久一 
        在我们成长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没有被开发出来。  
        ——于丹
        
        素材链接
        “最强大脑”:不造神,只要让科学流行起来!
        自2014年1月3日在江苏卫视首播以来,到2014年第二季开播,《最强大脑》一直话题性十足:国内首档科学真人秀节目、一群“脑力天才”当众表演神乎其技地挑战项目、“最帅科学家”坐镇科学评审……
        在综艺节目模仿者亦步亦趋,观众们审美疲劳之时,《最强大脑》另辟蹊径,打起了“科学真人秀”牌。这档节目可以用“?、!、……”三个标点符号概括:它让人好奇、令人惊叹、引人思考。最重要的是,它不造神,它轰轰烈烈地让科学流行了起来。
        《最强大脑》节目组所做的尝试,不仅仅是从原版到本土化的改造,还包括评委阵容的搭配、评价体系的模式、原创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挑战项目。比如第三期出现的盲眼填字游戏等,只为拉近科学和观众的距离。中国普通受众的科学认知不高,科学和常人的生活很遥远,《最强大脑》的口号是让科学流行起来。节目播出后,很多人开始破解选手、留意身边“与众不同”的人,科学开始走红。
        今天,评判一档好节目的标准是——能否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能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爸爸去哪儿》做到了,它引发全民对儿童教育的讨论;《非诚勿扰》做到了,它折射出饮食男女的各式择偶观;正当红的《最强大脑》也做到了,它让中国人开始关注科学,热爱科学。
        (摘自《作文素材  2014年》第5期)
        素材点拨
        是选择跟随对手,还是选择另辟蹊径?在综艺扎堆、模仿成风的现状下,《最强大脑》选择了让科学流行起来这一条难走的路,其精神比照搬国外节目的综艺节目更为可贵,这种科普大众的情怀实为难得。
        
        魏坤琳:“科学是我唯一的评判标准”
        随着《最强大脑》的热播,节目中“铁面无私”的  “  Dr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科学判官”。
        这位留美十余年、拥有数所世界名校学位的“Dr.魏”,目前是北大心理学系的副教授。在加盟节目前,“Dr.魏”在学界和网络上就已经小有名气,被誉为“北大最帅教授”的他是许多学生心中的“科学男神”,尤其是广大女生,都会蜂拥到他的课堂一睹风采。据说,在北大有女生办理健身卡的原因是:只求在健身房中偶遇“魏教授”。
        然而节目中的他却是一副“冷面判官”的形象,丝毫不考虑选手的煽情故事,几乎不打“感情分”的科学评判也屡屡让嘉宾和观众错愕连连——当一众“超人”将所有观众震撼时,他总是突然跳出来说:“这什么都不算。”你质疑他?他会简洁而有力地回应:“科学是我唯一的评判标准!”难怪有网友称他为“2014年最欠扁人物”,微博上“魏坤琳请闭嘴”的话题更一度跃进热度前十!
        他自己也承认“我知道我的打分,肯定会让我成为‘全民公敌’,但我的标准就是从科学出发”。这种对科学的坚持令他在受到质疑的同时,也得到了大批网友的力挺,“魏坤林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判,不受感性思维影响。点赞。”
        更多网友视他为自己的偶像。对此,更强调自己科学家身份的魏坤琳回答说:“我不是偶像,偶像必须去膜拜他,科学没有膜拜,科学要有独立思考的。如果趴在地上膜拜的话,就不要搞科学了。另外,只有伪科学才能解释一切。”
        对于电视走红后的变化,魏坤琳透露“已经有20几家出版社找过我,也有人找我拍广告”,但他都拒绝了。“我参加这个节目,就是带着好奇心来看看,我还是会回到自己的象牙塔里。节目录制真是挺浪费时间的,这么拍下去,我就不活了!”魏坤琳说,“不管我红不红,我对学术和科研的爱好都超过其他!”
        (摘自《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4年第14期)
        素材点拨
        魏坤琳最真的性格是他对学术和科研的热爱。他以“科学是我唯一的评判标准”而一夜走红,也因对科研与学术的热爱,拒绝了常人很难拒绝的“出名”诱惑,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在现今浮躁功利的学术圈中,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从“中度智障”到“最强大脑”
        梁柳群
        《最强大脑》播出之后,周玮火了。该节目的“冷面判官”魏坤琳,面对周玮也表现得超级不淡定。他激动地说:“这是节目录到现在,我最语无伦次的一集!”
        据了解,周玮6个月大时因为受到惊吓生了一场“怪病”,被医生诊断为顽固性低血糖、中度智障。由于周玮样子怪怪的,很多人以为他是“傻子”,他在学校一直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还因为环境和人们观念问题,最终不得不辍学,此后一直在家里杂货店帮忙。
        周玮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他特别喜欢关于数学的书,喜欢摁计算器算算术,他所有的数学才能也就在这些时间里被触摸与唤醒了。在节目中,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教授徐振礼为周玮出了3道十分复杂的计算题,有乘方计算,有16位数字的14次开根号,也有乘方和开方的混合计算,这些题目的难度甚至连教授都觉得要用笔和纸推演,而周玮,仅仅用了1分钟,就得出了准确的答案。节目播出后,大量的网友都被深深震撼了,有人表示:“谁都不要以为自己比周围人略显聪明而洋洋得意,山外有山啊!”
        (摘自《求学·高分作文版》2014年第5期)
        素材点拨
        周玮的出现,不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应该向世人传递一种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常识。如何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保证这种特殊人才得到正常的待遇,让其巨大潜能充分释放,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最强大脑”更应拥有“最强内心”
        2014年3月14日,《最强大脑》迎来了首场国际PK赛,其中李云龙与安德烈的对决更是成了观众和网友们热议的焦点。两人挑战的项目是“新郎配新娘”,李云龙只花了1分多钟就完成了记忆,而安德烈比他多用了1分钟。按照规则,安德烈先报出顺序进行检验,这时,李云龙突然情绪崩溃,放声大哭。当李云龙抑制住情绪报出顺序的时候,大家惊讶地发现李云龙并没有摆错,他赢得了比赛。而比赛中安德烈一直很从容,即便李云龙速度比他快,他仍然不慌不忙。当李云龙失声痛哭的时候,安德烈也随之落泪;当李云龙意外获胜时,安德烈送上了大大的拥抱,他说:“我刚才很担心李云龙,他看起来很难过,我想要去拥抱他。”安德烈的表现温暖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同样是“天才少年”,李云龙和安德烈却经历着截然不同的童年。李云龙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节假日要到处上课、比赛。而安德烈尽管也要接受训练,但他每天下午都不用上课,周末还可以去踢足球。“超能力”对于安德烈而言,不过是能帮助自己学习到更多知识的能力,而对于李云龙来说,却是剥夺他童年生活的桎梏。
        (摘自《创新作文》2014年第5期)
        素材点拨
        在赛场上,李云龙情绪失控,让很多人认为他“输不起”,其实这是压力过大的一种释放。如此看来,良好的心态也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尽管有最强大脑,有智力上的优势,如果没有平和镇定的心态,也不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在锻炼最强大脑的同时,不要忘记修炼自己的“最强内心”。
        
        时文选读
        《最强大脑》强在“一切皆有可能”
        刘鲲鹏
        曾在社会上多少有点盲目自卑找不到自己的人,如今终于听到了响亮的“集结号”。当他们站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时,让人看到了弱者的力量和悲观的巨能,也让人真切体会到了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最强大脑》不是科幻,而是江苏卫视全新推出的科学励志真人秀。因奇人辈出,以一种慢热的形式逐渐成为2014年开年以来综艺节目的一匹“黑马”。
          追根溯源的话,其实国内一直不缺乏智力、脑力、科学方面的真人秀,比如说早年的《开心辞典》、《幸运52》,到近期的《汉字听写》、《一站到底》、《芝麻开门》……这些节目在开播之初也曾引起轰动,但随着同质化的歌唱选秀、电视相亲、调解家庭纠纷等节目愈演愈烈之时,观众开始出现审美疲劳。作为一档形式新颖的科学达人秀,《最强大脑》的制胜法宝,不是充满未来感的视觉特效,而是节目本身蕴含的无限可能。
          异于常人是《最强大脑》的卖点,因为人类对自身潜力的好奇和探索近乎本能。但奇异或者领先于你我,并不应该是一个强势节目的全部,它还应该有情感的温度和人性上的共鸣。江苏卫视总是可以在娱乐和综艺之间拓展出一个展现人性光芒的缝隙。生活中许多身怀绝技的人一直都被埋没:中度脑残的“雨人”,通过指纹断定主人的腼腆小伙子,像计算机扫描般精准的找茬王……这些曾在社会上多少有点盲目自卑找不到自己的人,如今终于听到了响亮的“集结号”。当他们站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时,让人看到了弱者的力量和悲观的巨能,也让人真切体会到了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最强大脑》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它在娱乐至死的荧屏综艺混战中,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高大上”的新路。相比于原有的音乐类选秀节目,智力选秀的档次明显要高上一筹,而且其竞赛的内容和种类显然要丰富很多,对于提高家庭型观众的参与度有很大好处,同时,相比于传统知识型益智类节目,“大脑”在脑力潜能和运用上的比拼,又比单纯的知识面比赛更有竞赛特征,也更公平。它使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从外走到内,从低走到了高,从动嘴发展到了动脑。这样的以科学基础为核心元素的节目,不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具有开创性的。
          21世纪的中国实在是需要更多的智力、更多的大脑,即使是娱乐节目也一样。
        (摘自《扬州晚报》2014.1.23)
        
        学生佳作
        绽放的花朵如此美丽
        徐魏栋
        或许曾羡慕搏击长空、不畏风雨,尽展英姿的雄鹰;或许曾羡慕阻风挡雨、横卧华夏,巍巍耸立的泰山;或许曾羡慕汹涌澎湃、气吞万里,浪涛滚滚的长江。世界,如此的瑰丽,如此的雄壮。其实,你不必羡慕,更不必哀叹,因为你也拥有那样的美丽,当你的潜能爆发时,你会感叹万分,生命如此的伟大,绽放的花朵如此的灿烂。
             大自然面前,人类不堪一击,但我们的前人、先辈,却已懂得了挑战,挑战自己,挑战极限。刘易斯在巴塞罗那的飞奔震惊世人时,十秒的界限迅速成为了历史;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在海上同恶鱼进行着毅力的较量时,生命的力量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世人;一位母亲飞奔向前,接住了从十多层楼上掉下的孩子时,潜能的爆发让人叹为观止;……人是渺小的,人却又是伟大的。在恶劣的环境中,在挑战的“诱惑”下,在“理想”笼罩里,人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人生状态,他还拥有那原子弹一般气冲霄汉的能量。释放你的能量,点燃你的潜能,生命的火焰才能放射出灿烂的光芒,绽放的生命之花才会夺目亮丽。
             潜能中最耀眼的莫过于思维的火花,它是卧龙,一旦惊醒、振作、昂首,天地会为之收敛光芒,日月会为之黯然失色。身为调酒师的焦耳,灌注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终有一天豁然开朗,“能量守恒”不再是躲在事物背后、藏在历史深处的东西;轮椅上转动摇杆的残疾的霍金,思维的翅膀飞速地向宇宙深处飞去,留下了经典的《时间简史》;疾病中煎熬的纳什,思维的脚步马不停蹄,博弈论横空出世,诺贝尔奖章上又多了一道迷人的光泽;……无论你的身份有多么低微,无论你的身体有多少缺陷,无论你曾忍受了多大的苦难与煎熬,思维都能以难以估量的能力,一展身姿,如神龙在天,昂首云际。如果焦耳在汤姆面前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没有任何自信,能量守恒终是谜团;如果霍金哀叹于上帝的不公,沉于悲观绝望的海洋,则世上又多了一个无能的残疾人,少了一位让世人尊敬的科学巨匠;如果纳什无法摆脱疾病缠身,依然处在空虚的精神世界之中,科学史上便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我们面对瘦弱的花苞时,或许感慨她是那样的丑陋,但在阳光的呵护后,雨水的滋润下,更重要的是她自身的不断向上的力量的促使,会让她爆发出难以估量的潜能,最终盛开的花朵会分外的迷人和灿烂,那也是世上最为美丽动人而无可比拟的风景。
        点评
        本文以“绽放的花朵如此的美丽”这样的比喻性句子为题,紧扣人的潜能的爆发将是世上最动人的风景展开,虽为议论性散文,材料散杂,联想丰富,但论述依然很集中,主体部分的论证很有层次性与逻辑性,先泛论,后集中谈思维潜能。语言较有诗意,字里行间充溢着小作者对世界对生活对科学的无比热爱,文章富有激情。
        
        极致
        管镠
        运行于地下,烧尽一切野草,那是地火的潜能;奔突于石缝,喷薄而出,那是岩浆的潜能;“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那是海浪的潜能……梦的飞扬,来自于潜能的创造。挖掘潜能,那是何等的大智大慧啊。
             总忘不了那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正是他一次次的激将,让赵云不再轻狂,让张飞不再鲁莽,让关羽不再大意,让周瑜不再柔肠。他们的缺点,飞散在长坂坡烈烈的西风中;他们的潜能,燃烧在赤壁熊熊的火焰上。而这一切,只来自于那羽扇的轻摇,来自于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来自于一个眼神,来自于一声鼓励。诸葛亮用他的智慧,在每个人的性格矿藏中寻找被掩埋的金子。他是那样的细心,那样的周到,那样的睿智而又善解人意。
             是的,挖掘潜能,需要智慧。
             总忘不了背水一战飞舞的剑影,总忘不了破釜沉舟震天的吼声,总忘不了无数革命志士“不成功,便成仁”的铿锵誓言。他们,让自己的生命退守到悬崖之巅,退守到无路可走的地方,在那样的时候,眼中迸射的,便只有对前进坚定的希望,对成功强烈的渴求。他们用浓墨重彩,在历史中点下深深的惊叹,让无数的后人感受着潜能的伟大力量。
             是的,挖掘潜能,需要勇气。
             从一个被老师贬斥为笨蛋的孩童,到“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的赞誉;从各门功课的高深艰难,到相对论的世界中的游刃有余。这,是爱因斯坦的坎坷成长。正是他的父母不被老师和亲友的“断言”而淹没,坚信自己的孩子有着“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并不断地对他进行鼓励和培养,才从失败的边缘为世界拯救了一名天才,让他的潜能在物理学的世界中大放异彩。
             同为千里马,有的“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有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所差的,不正是潜能的发掘么?
             奥运的百年轮回,在人们心中深深地刻下“更快,更高,更强”的箴言。是的,永远也不要固步自封,永远也不要轻言放弃。
             如若为土,为什么不能是山岗?如若为水,为什么不能是海洋?如若为树,为什么不能是白杨?如若为风景,为什么不能黯淡所有的风光?潜能的极致,属于智者勇者。
           点评
        怎样才能激发潜能?用什么手段才能激发潜能?有多少个小作者就有多少个答案。本文作者认为,潜能的激发离不开智慧与勇气,这是观点,更是倾向,紧紧围绕中心论点选择的诸葛亮、爱因斯坦就显得集中而深入。文章开始与结尾的语言显得有韵味,能让人眼前一亮。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