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布鞋院士
作者:
匿名
分类:
作文素材
子类:
热词新语
        事件:2015年1月10日,“布鞋院士”李小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社会几网络人士均发文发声表示哀悼。2014年4月21日,网上一张照片走红,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的老人不是来做脱贫报告的,就是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李院士并非一夜成名,很多网友觉得他是现实版的扫地僧:“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他身负学问却如此低调清贫,让人印象深刻,所以他离去之时,才引发人们如此大规模的悼念及追怀。
        
        声音
        “布鞋院士”不该成学术界“绝唱”。
        ——《人民日报》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唐代政治家 姚崇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北宋禅师 释道原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 方志敏
        正确的心态就是追求财富、名声,但也要安于清贫。
        ——俞敏洪
        在个性、举止、风度和一切一切上,最好是朴实。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 朗费罗
        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  
        ——俄国戏剧教育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如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毫不放弃,坚守着你的希望不被任何人动摇,那么当你不得不放弃的时候,希望就仍会到达那个任何人都无法动摇的彼岸。  
        ——宫崎骏
        
        素材链接
        李小文:布鞋是人生本色
        院士李小文被推到聚光灯下,源自他在大学做讲座的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网友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
        北师大的同事们第一次见到李小文,也同样感到意外。当时,学院一名老教师即将退休,为了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中科院遥感所李小文来校任教。李院士是同仁们心目中的偶像,万万没想到他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一双布鞋,特别土。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师生们每次见到李院长,他的脚上都是一双布鞋,甚至裤腿也会挽起来,大家都已习以为常了。2005年,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问:“咱不是有句口号,要把北师大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院里专门分给了李小文一把钥匙,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对待金钱,李小文确实有侠客之风。他在课堂上曾说,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几年前,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李谦奖助学金。
        李谦是李小文的长女。她出生时家里条件差,营养不良,出麻疹并发肺炎,不到2岁就去世了。对于设立这个助学金,李小文解释说:“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
        (摘自《少年文艺·快乐阅读》2014年第10期)
        素材点拨
        很多人是因为那一双布鞋记住李小文的,事实上,布鞋的确是他人生的本色。正是有着对学术和清贫生活的坚守,李小文才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对他在学术上的修炼和勤勉,所有人都心怀崇敬。
        
        低调坚守,成就盛名
        睿雪
        瑞士军刀始创于1884年,它的创始人卡尔·埃森纳为纪念自己的母亲,就用母亲的名字“维多利亚”注册成了商标,瑞士军刀因此也被世人称为“维氏军刀”。1918年,58岁的卡尔·埃森纳去世了,他把产业留给了两个儿子卡尔·埃森纳二世和爱德华·埃森纳。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个儿子携维氏军刀挺进美国,并且让其迅速壮大起来。
        二战末期,美国人热衷于制造豪华的折叠刀具,这无疑给了维氏军刀一个巨大的市场。维氏公司开始积极地通过美国福利社向二战中的士兵发售他们的军官刀。由于质量好、功能多,维氏军刀很受欢迎,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然而奇怪的是,无论世界各地的经销商怎么催,维氏军刀的产量都没增加。原来,卡尔·埃森纳二世和爱德华·埃森纳两兄弟一直秉承着父辈的生意理念,把技艺娴熟的工人当做军刀的核心竞争力。要扩大生产量,就必须培养新的工人,但是培养合格的工人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不想因为仓促找人,而影响到刀的质量,于是,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其实,还有一个让维氏公司坚持不加产量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公司成立之初就定下了一条司训:不准解雇员工,而且要以最大的福利对待工人。因而,如果为了扩大生产量而招收新员工,那么就意味着在生产热潮过后,公司负担就增加了。所以,面对眼前潮水般的订单,维氏公司依然清醒地坚持着祖辈的信条,维持着原来1000多人的员工数量。这1000多人里面很多是祖孙三代。
        素材点拨  
        低调是一种情怀,坚守是一种决心,,正是对于这两种品质的追求,维氏公司坚守着祖辈留下来的信条,一直前行,瑞士军刀才能够赢得全世界的青睐,销量一直遥遥领先,创造出百年辉煌。  
        
        大师的清贫
        史飞翔
        阅读“五四”学人史。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些学术大师们安贫乐道、逢苦不忧的那种纯粹、素朴的精神。蔡元培。一位被毛泽东称为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大师巨匠式人物。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先后任国府委员、司法部长、教育总长等多重职务,可谓“位高权重”。蔡元培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生病无钱请大夫,常常苦熬支撑。蔡元培死后无一间屋、一寸土,且欠下医院千余元医药费,就连入殓时的衣衾棺木,都是旁人代筹,其清贫叫人落泪。
        胡适,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开多个领域风气之先的箭垛式人物。胡适说:“金钱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撑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学识,便是很富有的人了。”他经济压力很大,不得不从各方面节省开支,连给妻子买东西,也尽量托人捎带,以节约邮资。大使卸任后,为生计所迫。他时常要拿着两个纸袋亲自上街去买菜。胡适死后,秘书王志维清点遗物时,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外,胡适生前留下的钱财只有135美元。
        傅斯年,一位被称为是“老虎”“大炮”的强势人物。但他也有英雄气短的时候。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病逝。逝世前几天,他曾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赶写文章。原因是想急于拿到稿费,做一条棉裤。他对妻子俞大綵说:“你嫁给我这个穷书生,十余年来,没有过几天舒服的日子……你不对我哭穷,我也深知你的困苦,稿费到手后,你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以御寒。”
        梅贻琦,一位被清华人誉为是“终身校长”的谦谦君子。1955年11月,梅贻琦从美国回到台湾,由于他掌握着数额巨大的清华基金,所以很多人纷纷接近他,企图趁机捞一把油水。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此时的梅贻琦却因为经济拮据不得不将已62岁的太太韩咏华留在纽约依靠打工独自生活,自己只身一人赴台。梅贻琦生前随身携带一个手提皮包。生病住院时一直放在床下一个较为隐秘的地方。他去世两星期后,在各方人士监督下秘书将皮包打开,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原来里面装的是清华基金账目。一笔笔清清楚楚地列着。
        (摘自《现代教育报》)
        素材点拨
        安贫乐道,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格境界。大师们坚守自己的精神净土,不为外物所役,内心如明月般澄澈坦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与这些大师的精神操守一比。今天那些前赴后继的大富巨贪们的种种表现又是何其的卑微。
        
        时文选读
        缅怀布鞋院士,致敬纯粹的力量
        龙敏飞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10日下午,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布鞋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1月11日《京华时报》)
         李小文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普通,但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人格魅力,似乎又没那么普通。通过微信朋友圈和科学网博客圈一篇又一篇的文字,让布鞋院士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如他最爱金庸武侠小说,自评像“令狐冲”,但科学网博客圈里却称其为“岛主”或“黄老邪”,他也欣然接受;如他善于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再如他会用打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还如他拿出奖金设立奖助学金、在汶川地震后自愧不能及时绘出遥感图;最后如其丧事从简不办追悼会的遗愿……对于这样的布鞋院士,很多人看到了魏晋文人的风骨,而事实上,这种风骨,正是科学界学术界所缺少的真性情。
         布鞋院士逝世的消息,也引发了各界的缅怀与纪念,《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李小文的光脚和布鞋,让我们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网友“洹水泛舟”拟诗哀悼“布鞋院士李小文,返璞归真难找寻。浮华世界一亮色,草根已沁众人心”。而事实上,无论是何种评述、何种怀念,归结于一点:在李小文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学者本分的回归,以及做学问应有的纯粹心态。
         缅怀布鞋院士,致敬纯粹的力量。现实中,有太多的人,为名利所累。为了攀比,不惜学术造假;为了功成名就,不惜当梁上君子;为了被世人所知,不放弃任何一个出风头的机会。在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布鞋院士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令人敬佩的,也是眼下这个社会最为珍贵的财富。布鞋院士如今的陨落,希望是一粒种子的落下,而等到时机成熟时,便会结出许多粒来。可以说,唯有布鞋院士有着更多的继承者们,钱学森之问才会有真正的答案。
        (摘自《华商报》2014.1.17)
        
        “布鞋院士”让网络猎奇化为崇敬
        然玉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大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10日下午,噩耗传来,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67岁。李小文院士的家人不希望给大家添麻烦,所以一切丧事从简。(据《京华时报》)
         匆匆遇见,又猝然离去,因布鞋一夜爆红,因学识为人铭记……凡此种种,或许便是李小文留给大众舆论的大致印象。一位科学家,却由于一身独特的行头扮相,而成了被围观、被致敬的对象。这之后,各种挖掘爬梳,我们才知道其学术成就之可观巨大。那么,该怎样理解这个故事呢?学者的孤独落寞,意外地被消解在了猎奇的聚光灯下、追捧的点赞声里——这是幸抑或不幸?当所有人都在缅怀李小文,他们所念兹在兹的,到底是什么?
         学者群体整体形象恶化的当下,李小文当然是殊为不易的“特殊一个”。无论是其朴素不羁的穿扮,还是成绩斐然的治学经历,都符合公众对“杰出科学家”理所当然的想象。甚至,在一种惯用的“对比论证”的叙事路径内,李小文索性被塑造成伫立在“无德专家”、“平庸学者”对面的伟岸形象。一言以蔽之,李小文身上,似乎总是流淌着一份古典的学人精神,闪耀着某种独特的人格光芒。只是,这仍旧不足以解释事情的全部。
         德行兼备、贡献甚大的李小文,固然难能可贵,可这类人当真稀缺到,每一次出现都要引发舆论轰动的地步吗?李小文般的学者的确不常见。可这恰恰是因为,这一类人往往专注于自己的志业,以致长久游离在公众视野之外。就此而言,李小文引起网络的关注,十足是一个机缘巧合的意外。也许,人们所着迷不已的,不仅仅是故事主人公的其言其行,也是这个相遇故事的本身。源于故事生发出的世俗世界与学术领域,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关联。
         专业的科学研究,素来笼罩在神秘的光环之下。但,由于布鞋院士的一夜爆红,我们得以有理由、有切口,窥见科学世界的一隅。被媒体列出的一系列和李小文有关的研究成果、科学术语,尽管不被公众所熟识,却依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之于此,人们以“扫地僧”、“技术宅男”等话语措辞,来表达内心的膜拜情结。可以说,这是一种天性使然的智力崇拜,是对所谓“反智”流行病的民间纠偏。
        一直以来,舆论惯常的议题设置,总是与科学、学术、学人稍显疏远。久而久之,公众反倒积累了强烈的窥视欲望,而布鞋院士恰好在无意中,扮演了其中的媒介角色。在个人魅力之外,李小文所以令人念念不忘,更在于他为科学话题的世俗化表达,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这一切虽似巧合,却是一个精彩的巧合……如今,当我们缅怀一位逝去的杰出学者,也便是向那些不朽的人格,以及科学价值本身,致上一份心意。
        (摘自《羊城晚报》2014.1.12)
        
        学生佳作
        学会坚守
        高佳彤
        太阳坚守了孤独,才使温暖洒遍人间;小溪坚守了信念,才使自己波澜壮阔;胡杨坚守了责任,才使自己的执着精神被人们称颂。成长的路上纷繁复杂,而我们需要学会坚守,用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一丛菊花,三亩方田,这就是他的生活;矮矮的茅草屋,清淡的饮食,这就是他的生活;“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就是他的生活。在别人看来,他是孤独的。但在我看来,他是富有的,他拥有内心的宁静,拥有自己最向往的生活。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学会了坚守,他的诗文独成一家;陶渊明学会了坚守,他的高洁品格为人倾慕。陶渊明用自己的坚守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同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宁也一直在坚守着。只是这份坚守更多了一份孤独。在孤独中,他学会了隐忍;在坚守中,他学会了面对。他说:“我不想做第一,只想做唯一。”王宁学会了坚守,这让他的风格独具特色;王宁学会了坚守,他在成长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王宁用自己的坚守证明了自己的孤独也是一种成长。
        坚守信念在很多时候能使人成功。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桑迪亚哥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虽然当桑迪亚哥回到岸边时,那条大马林鱼已惨不忍睹,只剩下一副骨架,但是,他是成功的。因为他学会了坚守。桑迪亚哥用自己的坚守证明了信念的力量。
        牛根生曾说过: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五年,有点智商就行了,但想要一辈子都赢,没有德商是不行的。良知的坚守是每家企业都应该学会的,但是,在现实中,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问题却成了每个人心中永久的痛。因为不能坚守,名誉扫地,人格丧失;因为不能坚守,企业被查封,甚至倒闭;因为不能坚守,经济负增长,综合实力下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只有学会坚守,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健康;只有学会坚守,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只有学会坚守,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点评
        文章中心明确,材料丰富。作者围绕着“学会坚守”这一中心,选取了陶渊明、王宁、桑迪亚哥等正面的材料来证明“学会坚守”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同时,还选择了现实生活中不能坚守的例子来证明“不能坚守”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最后,再次明确强调“只有学会坚守,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中心。
        
        声音
        “布鞋院士”不该成学术界“绝唱”。
        ——《人民日报》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唐代政治家 姚崇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北宋禅师 释道原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 方志敏
        正确的心态就是追求财富、名声,但也要安于清贫。
        ——俞敏洪
        在个性、举止、风度和一切一切上,最好是朴实。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 朗费罗
        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  
        ——俄国戏剧教育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如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毫不放弃,坚守着你的希望不被任何人动摇,那么当你不得不放弃的时候,希望就仍会到达那个任何人都无法动摇的彼岸。  
        ——宫崎骏
        
        素材链接
        李小文:布鞋是人生本色
        院士李小文被推到聚光灯下,源自他在大学做讲座的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网友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
        北师大的同事们第一次见到李小文,也同样感到意外。当时,学院一名老教师即将退休,为了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中科院遥感所李小文来校任教。李院士是同仁们心目中的偶像,万万没想到他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一双布鞋,特别土。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师生们每次见到李院长,他的脚上都是一双布鞋,甚至裤腿也会挽起来,大家都已习以为常了。2005年,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问:“咱不是有句口号,要把北师大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院里专门分给了李小文一把钥匙,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对待金钱,李小文确实有侠客之风。他在课堂上曾说,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几年前,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李谦奖助学金。
        李谦是李小文的长女。她出生时家里条件差,营养不良,出麻疹并发肺炎,不到2岁就去世了。对于设立这个助学金,李小文解释说:“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
        (摘自《少年文艺·快乐阅读》2014年第10期)
        素材点拨
        很多人是因为那一双布鞋记住李小文的,事实上,布鞋的确是他人生的本色。正是有着对学术和清贫生活的坚守,李小文才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对他在学术上的修炼和勤勉,所有人都心怀崇敬。
        
        低调坚守,成就盛名
        睿雪
        瑞士军刀始创于1884年,它的创始人卡尔·埃森纳为纪念自己的母亲,就用母亲的名字“维多利亚”注册成了商标,瑞士军刀因此也被世人称为“维氏军刀”。1918年,58岁的卡尔·埃森纳去世了,他把产业留给了两个儿子卡尔·埃森纳二世和爱德华·埃森纳。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个儿子携维氏军刀挺进美国,并且让其迅速壮大起来。
        二战末期,美国人热衷于制造豪华的折叠刀具,这无疑给了维氏军刀一个巨大的市场。维氏公司开始积极地通过美国福利社向二战中的士兵发售他们的军官刀。由于质量好、功能多,维氏军刀很受欢迎,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然而奇怪的是,无论世界各地的经销商怎么催,维氏军刀的产量都没增加。原来,卡尔·埃森纳二世和爱德华·埃森纳两兄弟一直秉承着父辈的生意理念,把技艺娴熟的工人当做军刀的核心竞争力。要扩大生产量,就必须培养新的工人,但是培养合格的工人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不想因为仓促找人,而影响到刀的质量,于是,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其实,还有一个让维氏公司坚持不加产量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公司成立之初就定下了一条司训:不准解雇员工,而且要以最大的福利对待工人。因而,如果为了扩大生产量而招收新员工,那么就意味着在生产热潮过后,公司负担就增加了。所以,面对眼前潮水般的订单,维氏公司依然清醒地坚持着祖辈的信条,维持着原来1000多人的员工数量。这1000多人里面很多是祖孙三代。
        素材点拨  
        低调是一种情怀,坚守是一种决心,,正是对于这两种品质的追求,维氏公司坚守着祖辈留下来的信条,一直前行,瑞士军刀才能够赢得全世界的青睐,销量一直遥遥领先,创造出百年辉煌。  
        
        大师的清贫
        史飞翔
        阅读“五四”学人史。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些学术大师们安贫乐道、逢苦不忧的那种纯粹、素朴的精神。蔡元培。一位被毛泽东称为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大师巨匠式人物。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先后任国府委员、司法部长、教育总长等多重职务,可谓“位高权重”。蔡元培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生病无钱请大夫,常常苦熬支撑。蔡元培死后无一间屋、一寸土,且欠下医院千余元医药费,就连入殓时的衣衾棺木,都是旁人代筹,其清贫叫人落泪。
        胡适,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开多个领域风气之先的箭垛式人物。胡适说:“金钱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撑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学识,便是很富有的人了。”他经济压力很大,不得不从各方面节省开支,连给妻子买东西,也尽量托人捎带,以节约邮资。大使卸任后,为生计所迫。他时常要拿着两个纸袋亲自上街去买菜。胡适死后,秘书王志维清点遗物时,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外,胡适生前留下的钱财只有135美元。
        傅斯年,一位被称为是“老虎”“大炮”的强势人物。但他也有英雄气短的时候。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病逝。逝世前几天,他曾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赶写文章。原因是想急于拿到稿费,做一条棉裤。他对妻子俞大綵说:“你嫁给我这个穷书生,十余年来,没有过几天舒服的日子……你不对我哭穷,我也深知你的困苦,稿费到手后,你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以御寒。”
        梅贻琦,一位被清华人誉为是“终身校长”的谦谦君子。1955年11月,梅贻琦从美国回到台湾,由于他掌握着数额巨大的清华基金,所以很多人纷纷接近他,企图趁机捞一把油水。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此时的梅贻琦却因为经济拮据不得不将已62岁的太太韩咏华留在纽约依靠打工独自生活,自己只身一人赴台。梅贻琦生前随身携带一个手提皮包。生病住院时一直放在床下一个较为隐秘的地方。他去世两星期后,在各方人士监督下秘书将皮包打开,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原来里面装的是清华基金账目。一笔笔清清楚楚地列着。
        (摘自《现代教育报》)
        素材点拨
        安贫乐道,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格境界。大师们坚守自己的精神净土,不为外物所役,内心如明月般澄澈坦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与这些大师的精神操守一比。今天那些前赴后继的大富巨贪们的种种表现又是何其的卑微。
        
        时文选读
        缅怀布鞋院士,致敬纯粹的力量
        龙敏飞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10日下午,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布鞋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1月11日《京华时报》)
         李小文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普通,但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人格魅力,似乎又没那么普通。通过微信朋友圈和科学网博客圈一篇又一篇的文字,让布鞋院士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如他最爱金庸武侠小说,自评像“令狐冲”,但科学网博客圈里却称其为“岛主”或“黄老邪”,他也欣然接受;如他善于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再如他会用打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还如他拿出奖金设立奖助学金、在汶川地震后自愧不能及时绘出遥感图;最后如其丧事从简不办追悼会的遗愿……对于这样的布鞋院士,很多人看到了魏晋文人的风骨,而事实上,这种风骨,正是科学界学术界所缺少的真性情。
         布鞋院士逝世的消息,也引发了各界的缅怀与纪念,《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李小文的光脚和布鞋,让我们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网友“洹水泛舟”拟诗哀悼“布鞋院士李小文,返璞归真难找寻。浮华世界一亮色,草根已沁众人心”。而事实上,无论是何种评述、何种怀念,归结于一点:在李小文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学者本分的回归,以及做学问应有的纯粹心态。
         缅怀布鞋院士,致敬纯粹的力量。现实中,有太多的人,为名利所累。为了攀比,不惜学术造假;为了功成名就,不惜当梁上君子;为了被世人所知,不放弃任何一个出风头的机会。在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布鞋院士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令人敬佩的,也是眼下这个社会最为珍贵的财富。布鞋院士如今的陨落,希望是一粒种子的落下,而等到时机成熟时,便会结出许多粒来。可以说,唯有布鞋院士有着更多的继承者们,钱学森之问才会有真正的答案。
        (摘自《华商报》2014.1.17)
        
        “布鞋院士”让网络猎奇化为崇敬
        然玉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大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10日下午,噩耗传来,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67岁。李小文院士的家人不希望给大家添麻烦,所以一切丧事从简。(据《京华时报》)
         匆匆遇见,又猝然离去,因布鞋一夜爆红,因学识为人铭记……凡此种种,或许便是李小文留给大众舆论的大致印象。一位科学家,却由于一身独特的行头扮相,而成了被围观、被致敬的对象。这之后,各种挖掘爬梳,我们才知道其学术成就之可观巨大。那么,该怎样理解这个故事呢?学者的孤独落寞,意外地被消解在了猎奇的聚光灯下、追捧的点赞声里——这是幸抑或不幸?当所有人都在缅怀李小文,他们所念兹在兹的,到底是什么?
         学者群体整体形象恶化的当下,李小文当然是殊为不易的“特殊一个”。无论是其朴素不羁的穿扮,还是成绩斐然的治学经历,都符合公众对“杰出科学家”理所当然的想象。甚至,在一种惯用的“对比论证”的叙事路径内,李小文索性被塑造成伫立在“无德专家”、“平庸学者”对面的伟岸形象。一言以蔽之,李小文身上,似乎总是流淌着一份古典的学人精神,闪耀着某种独特的人格光芒。只是,这仍旧不足以解释事情的全部。
         德行兼备、贡献甚大的李小文,固然难能可贵,可这类人当真稀缺到,每一次出现都要引发舆论轰动的地步吗?李小文般的学者的确不常见。可这恰恰是因为,这一类人往往专注于自己的志业,以致长久游离在公众视野之外。就此而言,李小文引起网络的关注,十足是一个机缘巧合的意外。也许,人们所着迷不已的,不仅仅是故事主人公的其言其行,也是这个相遇故事的本身。源于故事生发出的世俗世界与学术领域,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关联。
         专业的科学研究,素来笼罩在神秘的光环之下。但,由于布鞋院士的一夜爆红,我们得以有理由、有切口,窥见科学世界的一隅。被媒体列出的一系列和李小文有关的研究成果、科学术语,尽管不被公众所熟识,却依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之于此,人们以“扫地僧”、“技术宅男”等话语措辞,来表达内心的膜拜情结。可以说,这是一种天性使然的智力崇拜,是对所谓“反智”流行病的民间纠偏。
        一直以来,舆论惯常的议题设置,总是与科学、学术、学人稍显疏远。久而久之,公众反倒积累了强烈的窥视欲望,而布鞋院士恰好在无意中,扮演了其中的媒介角色。在个人魅力之外,李小文所以令人念念不忘,更在于他为科学话题的世俗化表达,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这一切虽似巧合,却是一个精彩的巧合……如今,当我们缅怀一位逝去的杰出学者,也便是向那些不朽的人格,以及科学价值本身,致上一份心意。
        (摘自《羊城晚报》2014.1.12)
        
        学生佳作
        学会坚守
        高佳彤
        太阳坚守了孤独,才使温暖洒遍人间;小溪坚守了信念,才使自己波澜壮阔;胡杨坚守了责任,才使自己的执着精神被人们称颂。成长的路上纷繁复杂,而我们需要学会坚守,用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一丛菊花,三亩方田,这就是他的生活;矮矮的茅草屋,清淡的饮食,这就是他的生活;“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就是他的生活。在别人看来,他是孤独的。但在我看来,他是富有的,他拥有内心的宁静,拥有自己最向往的生活。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学会了坚守,他的诗文独成一家;陶渊明学会了坚守,他的高洁品格为人倾慕。陶渊明用自己的坚守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同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宁也一直在坚守着。只是这份坚守更多了一份孤独。在孤独中,他学会了隐忍;在坚守中,他学会了面对。他说:“我不想做第一,只想做唯一。”王宁学会了坚守,这让他的风格独具特色;王宁学会了坚守,他在成长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王宁用自己的坚守证明了自己的孤独也是一种成长。
        坚守信念在很多时候能使人成功。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桑迪亚哥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虽然当桑迪亚哥回到岸边时,那条大马林鱼已惨不忍睹,只剩下一副骨架,但是,他是成功的。因为他学会了坚守。桑迪亚哥用自己的坚守证明了信念的力量。
        牛根生曾说过: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五年,有点智商就行了,但想要一辈子都赢,没有德商是不行的。良知的坚守是每家企业都应该学会的,但是,在现实中,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问题却成了每个人心中永久的痛。因为不能坚守,名誉扫地,人格丧失;因为不能坚守,企业被查封,甚至倒闭;因为不能坚守,经济负增长,综合实力下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只有学会坚守,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健康;只有学会坚守,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只有学会坚守,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点评
        文章中心明确,材料丰富。作者围绕着“学会坚守”这一中心,选取了陶渊明、王宁、桑迪亚哥等正面的材料来证明“学会坚守”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同时,还选择了现实生活中不能坚守的例子来证明“不能坚守”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最后,再次明确强调“只有学会坚守,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