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莫迪亚诺:执着寻找自己的人
作者:
匿名
分类:
作文素材
子类:
专题聚焦
        瑞典文学院10月9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这位“为人低调”的文学巨匠在获悉得奖消息后感言:“与我仰慕的人比肩感觉有些不真实。”
        人生轨迹:动荡不安的青春
        莫迪亚诺1945年7月30日出生于巴黎西南郊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犹太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走私活动,战后在金融界工作。其母为比利时籍演员。1947年,他的弟弟鲁迪出世,1949年兄弟俩被母亲扔给奶妈抚养。1957年,十岁的弟弟病逝,给莫迪亚诺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后来他把自己1967年至1982年间出版的所有作品都题献给这个早夭的弟弟。
        1956年至1960年,莫迪亚诺被送进寄宿学校,1960年至1962年转到圣约瑟夫中学。1961年7月,父母分居。由于母亲没有生活来源,他只得经常到父亲那里讨钱维持生计。从1963年夏天起,为了帮助穷困潦倒的母亲,莫迪亚诺开始到一些特别的人家或者图书馆偷书卖给一些书店的老板。1965年,母亲再次打发他到父亲那里去要钱,父亲并没有帮他,反而向警方告发,说他是“流氓”。1965年返校季,为了延缓服兵役的时间,他在索邦大学文学院注册,但没上过一节课,经常出入拉丁区,结识了混迹于此的形形色色的人,并于1966年在一个熟人的帮助下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莫迪亚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我的童年让我感到恐惧,有一些人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并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可以说,莫迪亚诺动荡不安的青少年时代给他的心灵产生的震撼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
        含英咀华
        没有父母温情的呵护关心,感情深厚的弟弟幼年早逝,偷书换钱救济穷困潦倒的母亲,混迹于龙蛇混杂的拉丁区,可以说莫迪亚诺成长过程是不幸的,但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它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阅历,某种程度来说,也正因为有了童年的坎坷经历,才造就了今天才华横溢的大作家。
        作品特征:擅长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莫迪亚诺作品中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作者擅长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在《青春咖啡馆》中,小说一开始写道:“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被人称为黑暗之门。”“门”在这里就富有象征意义,它既是“窄门”,  代表进入天堂的门;又是“黑暗之门”,代表地狱之门,这黑暗之门又与雅克林娜的光彩照人形成反差。小说的末尾,雅克林娜纵身一跃跳窗而去,是去了天堂、地狱,还是地狱的边境呢?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在莫迪亚诺的处女作《星形广场》中所表现的“生活像场梦游”,在第二部小说《夜巡》中“我自己不过是一只惊慌失措的飞蛾,从这个灯火飞向那个灯火”等象征,在《青春咖啡馆》里也得以延续。
        含英咀华
        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赋予作品深邃的寓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寻找自我是文学的第一母题
        在读过的有限的莫迪亚诺作品中,总是能捕捉到这样的信息,作家本身就是个丢失了自己的人。《暗店街》中的主人公居伊•罗朗是一名私家侦探,他是侦探又不是卧底,怎会忘记自己的过去?除非,像一个专有的心理学名词所形容的那样,他因为某种恐惧而采取了“选择性遗忘”,后又在某种原因的促使下,开始珍惜被自己遗忘的一切,或者说,只有那些被遗忘的,才是与自己有切肤之痛的联系。
        寻找成为他后来文学创作中唯一的母题。出生于1945年的莫迪亚诺对二战并无多少记忆,但他曾频频把二战的被占时期作为他小说的背景。可以说,他寻找的是所有现代人面临的重大问题——寻找自我。借助那个曾给高傲的法国人带来无限屈辱的时代,莫迪亚诺凸显的是现代人的压力、惶惑、迷茫和不安全感。
        含英咀华
    莫迪亚诺的作品格局并不大,也没有所谓的史诗性,但对个体命运近乎偏执的关怀,以及在情感刻画方面的极度用心,使得他的文字能够穿越国别,感染到不同文化下的读者。
        莫迪亚诺风暴来袭,作品遭抢购一空
        被认为是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的莫迪亚诺,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对有限。据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黄雅琴介绍,2012年推出莫迪亚诺的《地平线》时,印了8000册,卖得不温不火,直到他得诺奖之前,还没有卖完。
        出版社在推介莫迪亚诺时,会称其为“普鲁斯特的继承者”、“王小波对他推崇备至”,或是,具象地告诉读者,“在法国,喜欢莫迪亚诺还是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成了一道单项选择题。调查结果表明,两位作者的粉丝数量大致对半开”。
        当然,现在的莫迪亚诺只需要一个标签: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这个标签往往是作家一夜成名的最有效的助推器。
        据“亚马逊中国”统计,莫言作品的销量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比获奖前一个月上涨了整整33倍。而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作品,在获奖后一个月销量比获奖前一个月增长了近1500倍。因此,莫迪亚诺的作品一夜之间从受冷到抢手并不奇怪。
        含英咀华
        在文化躁动的时代,读者容易跟风,会对获奖作家产生共鸣。然而,我们应该用更宽阔的视野去接触世界文学,不能因为一个作家获奖而忽略更多真正伟大的作家。因为,诺奖只是一个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
        延伸阅读
        莫迪亚诺主要作品简介
        书名:《暗铺街》
        简介:叙述者是位患了遗忘症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解自己前半生的经历,他孜孜不倦地寻访可能是自己的那个人及其亲友的踪迹,他们出生或生活过的地点,甚至远涉重洋,来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一个小岛寻找青年时期的友人。他的调查对象中有俄国流亡者、无国籍的难民、餐馆或酒吧的老板、夜总会的钢琴演奏员、美食专栏编辑、古城堡的园丁、摄影师、赛马骑师等等。这些调查把读者带到作者情有独钟的年代。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书名:《夜半撞车》
        简介:深夜,一名孤独的青年在巴黎街头漫步,被一辆湖绿色的“菲亚特”轿车撞倒了。他与肇事车辆的车主,一位名叫雅克琳娜•博塞尔让的女子一起被警车送往医院。等他清醒时,却只身躺在一家诊所,那位女子已不见踪影,而他得到了一笔钱。为了弄清事实,他按照一个不确切的地址,开始寻找、调查……寻找过程又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书名:《环城大道》
        简介:是关于儿子寻父的故事。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勾起叙述者对往事的回忆,他重新回到占领时期兵荒马乱的年月,并终于在黑市奸商,诈骗犯,替德寇卖命的奸人和受追捕的犹太人中间找到了失踪的父亲。
        书名:《缓刑》
        简介:记述了年少的“我”和弟弟寄居在这栋属于三个女人的别墅里的故事。周遭的成人世界充满了谜题:房子为什么没有男主人?阿妮为什么整夜哭泣?“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该书以儿童视角,通过“我”(10岁男孩)的感受,看待周围的一切,展现了既真实又充满疑问的世界,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人生轨迹:动荡不安的青春
        莫迪亚诺1945年7月30日出生于巴黎西南郊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犹太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走私活动,战后在金融界工作。其母为比利时籍演员。1947年,他的弟弟鲁迪出世,1949年兄弟俩被母亲扔给奶妈抚养。1957年,十岁的弟弟病逝,给莫迪亚诺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后来他把自己1967年至1982年间出版的所有作品都题献给这个早夭的弟弟。
        1956年至1960年,莫迪亚诺被送进寄宿学校,1960年至1962年转到圣约瑟夫中学。1961年7月,父母分居。由于母亲没有生活来源,他只得经常到父亲那里讨钱维持生计。从1963年夏天起,为了帮助穷困潦倒的母亲,莫迪亚诺开始到一些特别的人家或者图书馆偷书卖给一些书店的老板。1965年,母亲再次打发他到父亲那里去要钱,父亲并没有帮他,反而向警方告发,说他是“流氓”。1965年返校季,为了延缓服兵役的时间,他在索邦大学文学院注册,但没上过一节课,经常出入拉丁区,结识了混迹于此的形形色色的人,并于1966年在一个熟人的帮助下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莫迪亚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我的童年让我感到恐惧,有一些人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并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可以说,莫迪亚诺动荡不安的青少年时代给他的心灵产生的震撼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
        含英咀华
        没有父母温情的呵护关心,感情深厚的弟弟幼年早逝,偷书换钱救济穷困潦倒的母亲,混迹于龙蛇混杂的拉丁区,可以说莫迪亚诺成长过程是不幸的,但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它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阅历,某种程度来说,也正因为有了童年的坎坷经历,才造就了今天才华横溢的大作家。
        作品特征:擅长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莫迪亚诺作品中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作者擅长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在《青春咖啡馆》中,小说一开始写道:“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被人称为黑暗之门。”“门”在这里就富有象征意义,它既是“窄门”,  代表进入天堂的门;又是“黑暗之门”,代表地狱之门,这黑暗之门又与雅克林娜的光彩照人形成反差。小说的末尾,雅克林娜纵身一跃跳窗而去,是去了天堂、地狱,还是地狱的边境呢?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在莫迪亚诺的处女作《星形广场》中所表现的“生活像场梦游”,在第二部小说《夜巡》中“我自己不过是一只惊慌失措的飞蛾,从这个灯火飞向那个灯火”等象征,在《青春咖啡馆》里也得以延续。
        含英咀华
        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赋予作品深邃的寓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寻找自我是文学的第一母题
        在读过的有限的莫迪亚诺作品中,总是能捕捉到这样的信息,作家本身就是个丢失了自己的人。《暗店街》中的主人公居伊•罗朗是一名私家侦探,他是侦探又不是卧底,怎会忘记自己的过去?除非,像一个专有的心理学名词所形容的那样,他因为某种恐惧而采取了“选择性遗忘”,后又在某种原因的促使下,开始珍惜被自己遗忘的一切,或者说,只有那些被遗忘的,才是与自己有切肤之痛的联系。
        寻找成为他后来文学创作中唯一的母题。出生于1945年的莫迪亚诺对二战并无多少记忆,但他曾频频把二战的被占时期作为他小说的背景。可以说,他寻找的是所有现代人面临的重大问题——寻找自我。借助那个曾给高傲的法国人带来无限屈辱的时代,莫迪亚诺凸显的是现代人的压力、惶惑、迷茫和不安全感。
        含英咀华
    莫迪亚诺的作品格局并不大,也没有所谓的史诗性,但对个体命运近乎偏执的关怀,以及在情感刻画方面的极度用心,使得他的文字能够穿越国别,感染到不同文化下的读者。
        莫迪亚诺风暴来袭,作品遭抢购一空
        被认为是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的莫迪亚诺,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对有限。据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黄雅琴介绍,2012年推出莫迪亚诺的《地平线》时,印了8000册,卖得不温不火,直到他得诺奖之前,还没有卖完。
        出版社在推介莫迪亚诺时,会称其为“普鲁斯特的继承者”、“王小波对他推崇备至”,或是,具象地告诉读者,“在法国,喜欢莫迪亚诺还是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成了一道单项选择题。调查结果表明,两位作者的粉丝数量大致对半开”。
        当然,现在的莫迪亚诺只需要一个标签: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这个标签往往是作家一夜成名的最有效的助推器。
        据“亚马逊中国”统计,莫言作品的销量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比获奖前一个月上涨了整整33倍。而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作品,在获奖后一个月销量比获奖前一个月增长了近1500倍。因此,莫迪亚诺的作品一夜之间从受冷到抢手并不奇怪。
        含英咀华
        在文化躁动的时代,读者容易跟风,会对获奖作家产生共鸣。然而,我们应该用更宽阔的视野去接触世界文学,不能因为一个作家获奖而忽略更多真正伟大的作家。因为,诺奖只是一个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
        延伸阅读
        莫迪亚诺主要作品简介
        书名:《暗铺街》
        简介:叙述者是位患了遗忘症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解自己前半生的经历,他孜孜不倦地寻访可能是自己的那个人及其亲友的踪迹,他们出生或生活过的地点,甚至远涉重洋,来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一个小岛寻找青年时期的友人。他的调查对象中有俄国流亡者、无国籍的难民、餐馆或酒吧的老板、夜总会的钢琴演奏员、美食专栏编辑、古城堡的园丁、摄影师、赛马骑师等等。这些调查把读者带到作者情有独钟的年代。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书名:《夜半撞车》
        简介:深夜,一名孤独的青年在巴黎街头漫步,被一辆湖绿色的“菲亚特”轿车撞倒了。他与肇事车辆的车主,一位名叫雅克琳娜•博塞尔让的女子一起被警车送往医院。等他清醒时,却只身躺在一家诊所,那位女子已不见踪影,而他得到了一笔钱。为了弄清事实,他按照一个不确切的地址,开始寻找、调查……寻找过程又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书名:《环城大道》
        简介:是关于儿子寻父的故事。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勾起叙述者对往事的回忆,他重新回到占领时期兵荒马乱的年月,并终于在黑市奸商,诈骗犯,替德寇卖命的奸人和受追捕的犹太人中间找到了失踪的父亲。
        书名:《缓刑》
        简介:记述了年少的“我”和弟弟寄居在这栋属于三个女人的别墅里的故事。周遭的成人世界充满了谜题:房子为什么没有男主人?阿妮为什么整夜哭泣?“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该书以儿童视角,通过“我”(10岁男孩)的感受,看待周围的一切,展现了既真实又充满疑问的世界,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